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如何理解宋词“绿肥红瘦”?
绿肥红瘦,李清照,绿叶如何理解宋词“绿肥红瘦”?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宋·李清照《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释义
随着暮春的到来,绿逐渐的越来越茂盛,美丽的花朵却在渐渐凋谢。 指暮春时节。形容春残的景象。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绿肥红瘦这个名词,大多数人都是从来自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中知道,本意是描述的初夏时期,绿叶繁茂,花朵开始凋落,这个词也不是只有如梦令中出现过,在宋词里出现过好多诗词里,用的非常频繁,在宋代是一种常见的修饰手法,但是表达的意境是相同的,措辞清新,令人印象深刻。在来看下李清照的如梦令,如梦令分为两首,两首一起看一下把,感受一下大才女的风范。
原文
《如梦令》一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二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译文
1、常常想起来以前在小溪边的亭子里玩到傍晚,因为喝多酒不记得回家的路。一直玩到尽兴才坐船回家,却迷路到了荷花池的深处。我使劲划船,惊醒了睡着的鸥鹭。
2、昨天晚上刮起狂风,雨下的倒是不大,心情不好,难以入睡,只能借酒浇愁。第二天醒来问侍女,窗外的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说海棠花还是那样。听后叹息,经历昨晚大风,不应该是红花凋落,只剩下绿叶了吗。
创作背景
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山东章丘人,出生于书香门第,家庭条件不错,前半生生活的非常富足,金兵进犯中原时,去南方避难,流离失所,条件艰苦,作品前后风格非常不同,前期都是悠哉悠哉,后期都是感伤悲叹。这首词为她的早期作品,写的是自己年少时期美好回忆。
结语
这如梦令传诵千年,可见作者李清照的文采水平之高。李清照虽然留下的作品不是很多,一共有50多首,但是每一篇都是精品,李清照作为宋代婉约派代表,又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年纪轻轻就能有如此佳作,真是让人自叹不如。据资料记载,应该时公元1100年,也就说当时她应该是16岁,也就是现代人上高中的年纪,想想自己的16岁,啧啧,正在努力认真的学习抽烟喝酒那。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要理解这个问题,首先得理解李清照这个人。任何诗句的本义理解,都不能与它的作者所处环境及人生经历脱节。 李清照早年呢,家境优越,身处豪门。正是在这样的家庭下,她才能精通琴棋书画,有过无比安逸的时光。后来,金兵入侵,李清照举家南逃。后来丈夫明城又病故,书籍文物都在战乱中散失。后半生的她孤独一生,四处漂泊。 关键来了,这首诗其实写于李清照早期,那时候还没经历诸多动荡,这时的她只是为愁而愁,还没有真正的愁苦!词写的是一场夜雨后的自然环境。绿肥即是绿叶更饱满,红瘦则指花被雨打一夜后凋零的模样。指暮春时节,花已逐渐凋零,而草木绿叶渐渐繁盛。当然,作为一首经典的词,自然不可能没有引申含义。这里就暗含对红颜易老的感慨!原作背景是,李清照问侍女,经过昨夜的雨后,外面的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回答,海棠花还和昨日一样。李清照就说: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里也体现了李清照心思的细腻与敏感——侍女的眼中没有变化,在李清照的眼中却是“绿肥红瘦”。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红花绽放绿叶稀,
一夜风雨送凉意;
触量生情多伤感,
形只影单悲切切。
看评论。↘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绿叶茂盛,花渐凋谢。 指暮春时节。也形容春残的景象。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早期词作。应是绿肥红瘦其主要内容为: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全词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怜花惜花的心情,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也流露了内心的苦闷。篇幅虽短,但含蓄蕴藉,意味深长,以景衬情,委曲精工,轻灵新巧,对人物心理情绪的刻画栩栩如生,以对话推动词意发展,跌宕起伏,极尽传神之妙,显示出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后人对此词评价甚高,尤其是”绿肥红瘦”一句,更为历代文人所激赏。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