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求推荐适合初中生阶段看的有教育意义的电影?
安迪,的是,自己的求推荐适合初中生阶段看的有教育意义的电影?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第三点,人性的另一种“原罪” 需要救赎的不仅仅是安迪和监狱长,还有肖申克所有的人。 肖申克所有的人都是因为犯罪,到这儿寻求救赎,但监狱的这个特殊环境,却激发了人性的另一种“原罪”——对人生麻木,失去人生的意义。 瑞德说:希望是危险的东西,是精神苦闷的根源。 大家都记得那个经典情节,在监狱里过了一辈子的囚犯被释放后,因为无法适应外部世界而自杀。 这就是心理学和哲学上的“救赎”,我们是自由的,但却被囚禁地自身的牢笼中,被巨大的未知恐惧所包围,只能有限的世界里寻找短暂且易逝的快乐去麻木自己的灵魂。 安迪是如何摆脱麻木感,实现这种哲学意义上的“救赎”的呢? 就是越狱。 电影因为叙事节奏的问题,对越狱的很多细节忽略过去,以至于很多人质疑电影有BUG,比如说: 为什么安迪几十年都关在同一间牢房里,没有遭遇过一次查房? 为什么没有人跟他同住? 一个小锤子就能把监狱的钢筋混凝土墙挖通? 这些问题在原著小说中有明确的回答,还有更多的细节,读完才让你明白为什么越狱才是一次真正的“救赎”。
第四点 伟大的救赎 首先要梳理一下全片的时间线: 1948年,安迪入狱; 1950年,进入图书馆,帮助典狱长洗钱; 1963年,发现了真凶,要求翻案,被典狱长拒绝; 1967年,挖通了逃生通路,并发生了本文开头的对话; 但直到1975年,他才逃出生天——这正是最大的问题,为什么他要等上八年? 一切都要回到安迪入狱的第一夜,影片中有一个赌局,大家都下注,这个文静的男人会第一个受不了这个鬼地方。 可事实上,这位爱好地质学的银行家在第一个晚上就找到了可以令自己专注而忘掉痛苦的事情——研究监狱的墙。 肖申克监狱建于三十年代,当时的混凝土技术还不过关,经过这么多年风雨,安迪研究了一下,意识到这个墙也许是可以挖通的。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安迪打算越狱,他根本不知道墙壁那边是什么,他只是想找点事情,对抗此刻的恐惧。 但接下来,“三姐妹”的频频骚扰,让他开始考虑这个计划的可能性,并搞到了小锤子和那张性感明星的海报。 随着他对肖申克监狱的熟悉,他发现,从那堵墙往某个方向开挖,可以通向污水管道,通过污水排放系统又可以直接通向郊外,一个越狱计划渐渐在他脑海中清晰起来。 但这个大胆的计划在很长时间内,只是一个“备胎”,他真正的希望还是找到真凶,直到典狱长亲手扼杀了这个希望,直到1967年某个夜晚,他突然挖通了那个通道。 但安迪与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在于,越接近希望,他反而越冷静了。 这个越狱方案一旦实施,就必须在十几个小时内完成,完全没有任何退路,可通道只是随便挖的,通行速度很慢,而且万一污水管的尽头是一排铁栅栏呢?他又怎么躲避追捕呢? 正是因为谨慎,安迪在挖通了通道后又继续工作了八年,去确认污水管通向的地方,并把洞挖的更宽一些,清除障碍物,以争取更快的逃跑速度。 但等待又意味着更大的风险,万一某个力求表现的新警卫掀开海报,发现这个伟大的工程,或者突然住进一个新室友、被调到其他监狱、甚至获得假释,怎么办? 正如很多质疑说的,这个计划不被发现,其实是一个幸运。安迪也深知这一点,所以这么多年来,他一直在维护自己在监狱里的特殊地位,为了争取独居一个监室,为了不被警卫查房,而做了大量努力。 没有什么事情是万无一失的,这个计划并不是电影的BUG,而是现实生活中,当你要做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时,你必须承受的风险。 这才是救赎主题最深层次的东西,整个30多年,安迪一直在对抗自己内心深处那些被这个危险环境激发出来的消极的东西: 一开始是要对抗恐惧,他需要做一些能让自己忘记这个危险处境的事; 接着是要对抗“甘心接受现实的沉沦”,他开始更大的双重冒险,白天洗钱,晚上越狱; 最后他要对抗的是内心深处的恐惧,那些恐惧来自于他无法控制的风险。他唯一的办法是谨慎些,更谨慎一些。
第五点 自由的枷锁 电影中最经典的一段旁白,来自原著小说: 我曾经试图描述过,逐渐为监狱体制所制约是什么样的情况。起先,你无法忍受被四面墙困住的感觉,然后你逐渐可以忍受这种生活,进而接受这种生活……接下来,当你的身心都逐渐调整适应后,你甚至开始喜欢这种生活了。什么时候可以吃饭,什么时候可以写信,什么时候可以抽烟,全都规定得好好的。 在这段话中,如果你只看到了体制对人的束缚,那就只看到很表面的东西。 这种感觉你应该似曾相识:当我们离开“逼你学”的高中,进入“自由学习”的大学,我们是不是一下子不知道怎么学习了? 我们离开制度森严、流程有序的工作8小时,我们是不是有一种无力安排自己的生活的感觉? 是否因为害怕自由,才让我们甘愿把自己变得忙碌呢? 纪伯伦说,自由是人类枷锁中最粗的一条。 肖申克监狱里所有的犯人和现代社会的人一样,他们追求的自由是一种自由的幻觉,是牢笼中一时的喘息。 安迪所追求的自由,才是痛苦的自我反省、漫长的自我救赎后,体会到的真正的自由,又有他的自律、耐心、智慧做保证。 这才是《肖申克的救赎》中,真正的救赎。
这是一部很适合初中生看的电影,个人觉得教育意义很大,对人生会有一个新的认识,可以说终身受益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大家好,这里是苦口婆心的仲卿。
初中阶段是学生时代的关键期,如果从一些电影当中可以得到启发,那都是极好的。
《音乐之声》
该片讲述了修女玛丽亚到特拉普上校家做家庭教师,不仅很快和7个风格迥异的孩子打成一片,上校也在玛利亚的引导下改变了对孩子们的态度,并与玛利亚之间产生了感情的故事,用爱去关心身边的人。
《死亡诗社》
该片讲述的是一个丰富思想有趣灵魂的老师和一群渴求突破的学生之间的故事,Oh,captain,my captain!是最动人的师生之情。
《放牛班的春天》
讲述的是一位怀才不遇的音乐老师马修来到辅育院,面对的不是普通学生,而是一群被大人放弃的“野男孩”,要别人认可自己首先需要自己对自己认同,最终马修改变了孩子命运也为自己的人生带来了惊喜。子曰:“
上一篇:五万元创业好,还是买车好?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