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什么说对孩子“两不管三不惯”,长大后才会更有出息?
孩子,父母,家长为什么说对孩子“两不管三不惯”,长大后才会更有出息?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对孩子“两不管,三不惯”的教育方式,有利于家长和孩子都认清自己在教育过程中的位置,以及在成长过程中彼此的位置。认清彼此,孩子成长才会更健康!
1、监护的权责。
孩子能独立完成的事情,父母不管。
孩子能自己努力解决的困难,父母不管。
很多父母,言必称“我孩子怎样怎样”,时时处处事事都以孩子为中心。很多妈妈觉得孩子是“自己身上掉下的一块肉”,孩子就该听自己的话。
其实,这些父母完全没有理解父母和孩子的关系。
每个生命,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没有谁依附于谁的概念。父母只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起到“监护人”的作用而已。
孩子的未来,只属于自己!
爸妈、爷爷奶奶现在替孩子做的任何事情,以后都还是需要孩子自己再去尝试解决的。
虽然很难,血脉相连,谁也难以做到客观的看待孩子成长的每一步,但只要父母弄清楚自己在孩子成长中的角色,那么,“学会放手”就是父母的必修课了!
让孩子们勇敢的去尝试,父母只要一定范围的保护好孩子,避免他们受到不必要的伤害。该经历,总是要他们自己去经历的。
2、教育的本末。
“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都长,所以你应该听我的”;
“我是为了你好”;
“我辛辛苦苦供你上学,你却给我考了这样的成绩”......
这些话,你耳熟吗?你的父母和你说过吗?你和你的孩子说过吗?
我想,很多人的答案都是肯定的。
教育的本质,只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目的。如果把教育当成一种目的,而这种目的还被父母强加了一些自己的愿望,那么这种教育肯定是变质的!结果是好是坏,就很难去界定了。
触碰到原则底线的行为不能惯!
没有责任心的行为不能惯!
不尊重别人的行为不能惯!
父母完全没必要用自己的一套东西,变成各种条条框框去束缚自己的孩子。那根本不是教育,而是强迫。
不要把教育本末倒置,父母作为过来人,可以给孩子做一些客观的分析。可以把自己的经历,当成故事或者案例讲给孩子们听,让孩子们在听的过程中,学会判断和总结。把一些原则底线的东西,强调给孩子,让他们明白父母和社会的一些底线要求。
了解这些原则底线的孩子,他们有自己一套更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他们知道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坚决不能做。原则性强,又灵活变通,这样的孩子将来适应社会的能力也会更强。
如果你发现和孩子的共同语言越来越少,和孩子沟通越来越困难,你不妨从这两个角度考虑一下,自己和孩子的位置真的摆对了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为什么说对孩子“两不管三不惯”长大后才会更有出息?
一、不管孩子的思想
孩子的思想一定不能管,孩童时期孩子的思想是最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时期,如果父母管孩子的思想,认为孩子这想的不靠谱,那想的天马行空,只要求孩子符合实际,不要有不切实际的胡思乱想,这是大错而特错的。限制了孩子的想象,致使孩子不再富有创造力,创造性思维备受打击,那孩子长大成人也不会有太大的成功。
二、不管孩子的抉择
不管孩子的抉择,孩子需要一定的自由和独立,当孩子的选择在符合法律符合社会规则的的范围内,父母不要过多干涉孩子,因为孩子需要实践,需要亲身体验,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有更多的理解和认识,经验才会更加丰富,想法才会更加新颖,人生才会更有意义。
一、不惯孩子的懒惰
不惯孩子的懒惰,太过懒惰终究会让人一事无成或者一无所有,所以作为父母,不能惯着孩子的懒惰,小的时候或许可以由父母照顾着,但终有一天,孩子会长大,从小养车的懒惰习惯并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改变,父母不要抱有侥幸心理,从小惯着孩子的懒惰不是爱他的表现,终究会害了孩子的一生。
二、不惯孩子的任性
不惯孩子的任性,现在很多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有求必应,有一些无理的要求,父母知道不能任由孩子,但是只要孩子一哭闹,一耍脾气,父母就没辙了,这是不好的现象。
只要是孩子无理的,不惯孩子怎么闹,怎么耍脾气,父母一定不能惯着,相信很多脾气和任性都是父母惯出来,越惯越肆无忌惮,小的时候你可以惯着他,因为他是你的孩子,可以在社会上,有谁会惯着他?那时他应该怎么办?会变得心理脆弱,不能承受挫折,不能接受别人的批评……最终受害的只能是自己。所以父母一定要谨记,千万不能惯着孩子任性。
三、不惯孩子的畏难情绪
孩子的畏难情绪不能惯,孩子需要有面对困难的勇气,需要有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面对困境依然能够保持着积极的、客观的态度,这是终身受益的良好品质。
如果孩子从小就怕困难,遇到有困难的事情就退缩,就放弃,就投入父母的怀抱,而父母却还欣然接受,那真是害了孩子。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您好,看到煜妈妈对于“两不管三不惯”的解答很棒,学习了。
对于您的问题我有不同的理解,如果您说的有出息是事业有成,那我认为某种教育方式并不能决定孩子长大后是否有出息,但是能培养出一个更加健全的人格。
如果您希望孩子具备某种优秀的品质,可以先看看自己身上有没有这样的品质,如果没有,请先调整自己,再去要求孩子,尊重是相互的,和孩子共同学习成长是更好的教养方式。
至于所谓的有没有出息,如果您把这当作培养的目的——让孩子以后更有出息,那么或许您应该重新想一下你到底希望孩子具备什么素质。
有出息只是具备优秀品质的人正常发展的结果,并不是目的,我认为目的应该是培养一个心理健全、身体健康、积极乐观、勇敢坚强、保持好奇的孩子。
上一篇:哪里办婚礼有湖南农村这么搞笑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