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你身边有过度付出的人吗?怎么去处理这种关系?
的人,自己的,你的你身边有过度付出的人吗?怎么去处理这种关系?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为了助他人实现梦想,不惜放弃自己的,声称「只要我爱的人幸福,我愿为此付出一切」
但如果有机会让他实现自己的梦想,他又会感到无比恐慌,害怕自己力所不能及
同时,当他人取得成就时,他们的内心又会充满对成功的渴望和对自己能力不足的愤懑。
对于他们而言,给予他人支持,实际上是帮助他们自己实现那些内心想要又不敢尝试的愿望。过度付出,很多时候是源于他们自己对于某个成就的渴望,而不是像他们口中所说的为了成就他人。比如,有些一心想要子女考入名校、功成名就的家长。
2. 有救世主情结的人(Messiah Complex)
有救世主情结的人总是认为,他人一旦少了自己的帮助,就会一事无成。他们会表现出一些自恋的特质,例如认为自己优于他人,期待他人的敬仰与崇拜等。他们待人很傲慢,会不留情面地批评别人,以此凸显自己比对方更有能力、更优秀。他们会表现出:
认为只有自己,才是唯一一个会能把事情做「对」的人(do things right)
觉得自己每天日理万机,尽管没有一件是真正和自己有关的事
觉得总有无数的能力不足或有困难的人没了自己就不能正常发挥功能,并为此感到苦恼
任何事情,在未经他「雕琢」(fix)之前,都是不够完美的。有救世主情结的人的过度付出,是为了更多地从他人身上获得优越感(superior)、名利与社会认同。
关系的拯救者情结:付出爱,只为了换取自己的存在感
3. 想获得更多控制权的人
正如我们在高压型控制的文章中所提到的那样,有些时候,人们会通过不断地付出和给予,来控制对方或对其进行情感上的勒索(blackmail),例如「我为你付出/牺牲那么多,你难道不应该听从我的吗?」。过度付出是他们施加控制的「谈判筹码」。
4. 提倡无私奉献的东方文化
提倡给予的社会文化也会让人更容易陷入「过度付出」的困境。在我们的文化中,「付出」(giving)被赋予了许多积极的意义,例如,付出是一种利他主义的体现,是向他人施以援手、回报社会的善举。一个人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很多时候是以他给予、付出的多少来衡量的。而索取又被贴上了太多负面的标籤。
这种文化可能使人为了获得道德上的优势而过度付出,又或者使得人们陷入过度付出而不自知。
过度付出有哪些不良影响?
不同于健康的付出会给他人、社会及给予者自身带来的积极作用,过度付出会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
1. 对接受帮助的一方而言:
首先,你的过度付出可能让对方感到被轻视(Polewaczyk, 2013)。当你认为对方能力不足或比不上自己时,才会不断施以帮助,而这会让对方感到自己的尊严遭受侮辱。这也是为什么过度付出并不能带来他人的感激或是增进双方的感情。
其次,过度付出也会助长对方对你的依赖。他会把你当做解决自身问题的可靠甚至是唯一途径。这一方面强化了他的依赖性与无助感(helplessness),另一方面也剥夺了他自我提升与成长的机会(Sekendur, 2014),因为所有的问题最终都会由你来解决。另外,你与他之间也很有可能发展成一段「依赖共生关系」。
当你总是过度付出时,其实你的行为中已经包含了一种对对方的不信任:你不相信他有能力处理他自身的问题、你甚至不相信他会学习和发展处理自己问题的能力。很多时候被过度帮助的一方并不能清楚的说出他们感受到的这种不信任,但他们确实能够感觉到不舒服、不情愿、甚至愤怒。
最后,过度付出还会让对方倍感压力(Polewaczyk, 2013)。过度付出的人不允许对方拒绝自己的给予,同时又期望他能及时回报自己。这会让对方始终有一种亏欠感,尤其是当对方觉得你的付出已经超出了他所能回报的范围时。
2. 对自己而言:
很容易理解,由于自己总是付出的一方,过度付出者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会很容易感觉到关系中的不平等,并会为此感到愤怒和不满。同时,不断付出也会给人带来经济、生理以及情绪上的耗竭感。
另一方面,一旦当你发现自己一时无法照旧给予对方同等的帮助时,内心就会产生不必要的愧疚感(Sekendur, 2014),即使客观上你并没有义务一定要付出什么。
此外,当你的过度付出主要是为了获得他人的肯定时,你就将自我价值、付出、与他人评价捆绑在了一起。一旦他人对于你所给予东西的负面评价,就有可能会直接伤害到你的自我价值感。这就让你的自我价值感处于一个不稳定的风险状态中。
过度付出者如何改变?
Arylo (2014)说,意识到过度付出的负面影响,就像是找到了阻止自己过度付出的暂停键(powerpause)。接下来,你需要从认知与情绪上,做出一些改变。
你可以选择挑战自己的某些认知。例如,你认为「自己这么做只不过是为了对方好」,那么在付出之前,你可以先问自己「 如果我得不到任何实质性的回报,对方也不会为此感激我,我仍然会这么做吗? 」
你也可以表达自己的情绪,找到改变的动力。例如你觉得自己单方面的付出让你感到疲惫。那么你可以尝试对下面的句子进行填空:
「帮助________让我感到很疲惫。如果我不再过分担心他,那我将有更多时间完成________。」
另外,你需要学会健康地付出。健康的付出需要符合以下 5 个方面:
只对他人明确提出的需求,做出相应的回应;永远不把你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强加给别人
这种帮助不以获得对方的感恩戴德为目的
允许别人拒绝你提供的帮助
愿意倾听他人分享对你的付出的感受,接受他们对于你所提供的帮助的评价
将他人看作独立的个体,把你们的关系看作是平等的夥伴关系,而非「救世主」与「受助者」的关系
我们今天对于过度付出的讨论,可能和你想象中有点不一样。大部分过度付出者,内心对自己的感受都是偏向于自我同情的,认为对方更多的是这个关系中的受益者。而事实上,过度付出者需要认识到,自己在以过度付出这种独特的方式,从关系中索取——对方的依赖、他人的好评、自我价值感的满足等等。而这些是会伤害到对方的福祉和利益的—— 首先,他们值得一个学习独立的机会,你不能擅自剥夺了这个机会。
而如果你接受过、或者仍然接受着他人的过度付出,比如「一切都是为了你」的父母或爱人,你也需要意识到、且告诉对方这样做对你们双方都是不利的。有时我们并不那么想要独立,因为我们想要回避承担自己人生的责任,但唯有通过独立我们才能感受到一种真实的安全感。同时,注意不要被他们的策略控制,不要产生不必要的内疚感。
上一篇:创作是文学的本意,你怎么理解创作?你能创作一首绝句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