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什么见不到小时候高大的梧桐树了?
他的,梧桐树,古树为什么见不到小时候高大的梧桐树了?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问题补充: 小时候家门口好大一颗,六月炎炎家门口好大一片阴凉,清风吹拂好是凉快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小时候到现在为止都已经很多年啦,人都已长大成人并已进入到中年几十岁了,何况梧桐树也经过了几十年的风雨沧桑,不是变杇就是枝残叶稀了,多数在家门口的大树早就已经变成了枯木或者被人砍光了,特别是前十年八年,多个地方为了顺应新农村建设搞所谓的“整村推进”而没有把这些见证历史的古树、大树给好好的保存下来而被砍掉,所以现在当你从城市回到家乡时,很少再见到傍在屋前屋后、门前的可爱大树了,童年的记忆只能留在脑瓜子里面去。
这不单是一个地方,在全国很多的地方在过去新农村建设时由于没有得到政府的很好规划而各行其事都出现这样的问题。
好在近年来各地政府都已经十分的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于是就制定了许多政策,使得不少的古树被很好的保存了下来,这也给后代子孙有了一个很原始好的交待。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呵呵!开始怀念小时候啦?记忆中念念不忘的那棵高大的梧桐树怎么也挥之不去?甚至惊讶于曾经的自己竟然会那么小?那棵梧桐树竟然会那么高耸入云?不好意思!我不得不、不能不极度狠心地:“老弟或者老妹:别怪我多嘴,你跟我一样必须跑步进入耄耋之年啦!你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随时想要掀开尘封的记忆,象我们当初很好奇地窥探成人、大人、老人的世界一样,既向往又总觉得即便是踮起脚尖也够不着了……”弹指一挥,四五十年、五六十年过去,心里那棵永远不会老、永远高大的、无可替代的梧桐树还会矢志不渝地恭候你大驾光临,回看它身上的鸟巢吗?
时过境迁,世事沧桑,际遇难料,自己的命运都难以把控,何况一别经年的那棵老梧桐树,无论在与不在,让我们的心安与不安,都得要坦然相看啊!
从小到大,我们的生命、青春和热血陪伴着自己一路走来,不光结识相傍孔子,还认识相伴老子。麻烦你先看完我的人生经历才去考虑是否需要、必须返回去寻找记忆中小时候那棵最高大的梧桐树吧?
相傍孔子,走近老子
七八岁入学读书,老宁湖小学在老城区温泉街上,现在的文庙所在地。我们的教室就在庄严肃穆、端庄静穆、大门紧闭的夫子庙旁,每天与它相依相伴总觉得会无来由地感到很害怕,当然也不知道里面应该供奉的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孔子及他的七十二位贤士弟子。才刚念得清楚,还不太想得明白随处张贴的"深揭猛批孔老二的克己复礼”等大字标语的时候,可能就已经注定我会成为孔老先生最忠实的弟子,有一天能顺利从容地接过他的衣钵,当他的再传弟子继续解读他一生的心血。 勿庸置疑,上下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得以传承,纵横几万里的儒家传统得以弘扬,历经世代风雨的中华文化得以延续,孔仲尼功不可没!他是泱泱大国精神、灵魂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他创立的“仁"“礼”学说把黄土文明推上顶峰,让龙的传人铸就辉煌。为官者学习他的“仁者爱人",勤政爱民,反对苛政,清政廉明;为民者学习他的“克己复礼”,礼贤下士、彬彬有礼;为师者学习他的“因材施教”,谆谆教诲、循循善诱,并且义无反顾地象他一样身体力行,教导学生要有仁爱之心,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真诚待人,严于律己;坚持严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有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够自厚而薄责人”等等他所推祟的做人准则。
我勤奋好学十五年,爱岗敬业三十载,殚精竭虑四十五个春秋傍着他的臂膀前行,不惜先生畏后生地专心专意搭人梯,刻苦努力地孜孜不倦、诲人不倦。工作之余,教学闲暇,也和每一个普通劳动者一样喜欢亲近自然、纵情山水,可惜最大限度地为所欲为、力所能及地率性而为的也仅只是攀爬溪登村、登临绿茵潭,并且五六年来也仅只是深迷溪登村、厚粉绿茵潭而已。要想成为溪登村通、绿茵潭透可能还得至少要花十年的散碎光阴。
难得老罗很乐意地给我当向导,带我去看溪登村本主庙里饱经八百年沧桑,历经多世代风霜的古树群。站在人类生态文明活化石的高山栲、高山栎旁,转来转去仔细端详,心情久久难以平静。我国古代另一位伟大的思想家老子又悄无声息地走进了我的心房,让我自觉不自觉地怀想他所主张万物的本源“道”,及他所倡导无论做任何事都应遵循的“道法自然"以及他所推崇的“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还有他极力强调规避的“物极必反”。眼前的古树遒劲粗壮,斜生横长,屈曲盘旋,虬枝稀少,叶片萧条,实在难以雄壮地吟诵“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或者深情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参天、伟岸、挺拔,繁花似锦、枝繁叶茂、硕果累累……都与它们无缘,可是你又不能不心悦臣服地盛赞它们是绝对直正的英雄,概叹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功告成!或许从小出类拔萃早就已经灰飞烟灭,肯定在世世代代的眼里连当柴烧的资格和能力都不具,深遭万人嫌弃才能挺立至今。古树上无一例外地寄生了很多其它的植物,它们和古树相依相伴,古树与它们相亲相爱,和睦共存、和谐共生,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还会莫名其妙地思索世间所有的有形与无形、有声与无声、有心与无心、有意与无意、有为与无为、有志与无志、有用与无用、有力与无力……甚至还会很奇怪地联想到孙行者与如来佛,然后竟出其不意地于无声处、无意之中通晓了老子的思想主张! 孔丘先生誓要教会我们与自己相处,与他人相和,与社会相融;老聃先生旨在劝慰我们万事不要一意孤行、一味强求,要与自然共生共荣,要与天地合而为一……
更让我难以释怀的竟然是令人敬畏的圣贤先哲,与圣人相傍要一生,与智者相近要一世!
上一篇:为什么韩国女人生完孩子手上会戴上一种手套?是防止手掌变形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