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教了某学生几个月,该学生不认真上课,成绩不好能怪老师吗?
老师,学生,孩子教了某学生几个月,该学生不认真上课,成绩不好能怪老师吗?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题主接手的这位同学,本身估计对英语不太感兴趣,而且老师的教学方式不适合她,所以她请假不来时有发生。来了也不听课,不做作业。
家长的埋怨不合理。但是也情有可原。一来,他们没深究自己孩子的情况,光一味埋怨老师了。二来,不跟老师沟通,改变教学方法也是他们的不足之处。
题主作为补习老师。如果有可能,可以跟学生家长多沟通一下,改变一下方式。估计会有效果。不过,初三了,一来时间紧,二来,这位同学的家长这样的抱怨都能传到题主这位老师这里,估计不会好好配合。
只能劝楼主宽心了,做好自己的本职责任,问心无愧就好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老师和学生都有责任。
老师:老师不是仅仅教知识就可以了,还要考虑如何让学生能听懂、听进去,用学生能接受的方式,因材施教的去传授知识,这才是好的老师
学生:要认识到学习不是给别人学的,而是为自己学的。你可以不学,但也要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比如之后找不到工作、赚不到钱、付不起生活费的时候不要找爸妈要。可以不走学习的路,36行行行出状元,找到自己喜欢的路,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也是可以的,但一定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你的人生是你自己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首先我认为题主更关心的应该是如何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成绩的目的。而从这一角度,作为教培行业从业者,我觉得既然学生出现了这一问题,自身存在的不足无需赘言,我们要深究的是导致这一结果背后更加深层次的原因。个人认为这原因应该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配合出现了偏差!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无不深刻的影响着孩子。还记得前些年央视的一个公益广告:一位年轻的妈妈工作忙了一天,下班回家一边给儿子洗脚,一边给他讲绘本故事,然后给瘫在轮椅上的妈妈按脚、泡脚,这一切被懵懂的儿子看在眼里,也从卫生间里摇摇晃晃端着一盆水———妈妈洗脚。说心里话,当时我看到这的时候,心里涌过一阵暖流那一盆水是妈妈传递给儿子满满的爱啊!回到题目中,孩子不认真学习,跟我们大人平时的做事习惯是否有关系,是否给孩子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我家小孩很喜欢玩手机,就是因为我和孩子他妈经常在孩子面前摆弄手机,或许是因为工作,孩子有样学样,当我们发现了孩子这一毛病,就开始有意识避开孩子用手机处理工作,多陪孩子读绘本,玩积木,踢球,慢慢地就把孩子的注意力从电子产品上转移出来了。抛开孩子在学校的时间,孩子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家里度过,那么父母的言传身教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看到还有很多的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就不闻不问,做甩手掌柜,等到考试结果出来不理想,就开始责怪老师,责骂孩子;还有的家长对于放学放假后孩子的动态一无所知,诸于此类的例子层出不穷,在此不一一赘述,那么问题来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到底该怎么配合呢?
我认为从以下几点入手:1.以结果为导向,注重过程控制;作为父母,应该以身作则,给孩子做好榜样,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将是他受益终生.2.学校方面多鼓励和引导老师提升专业能力,把每节课变得生动、形象、有趣,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引导孩子主动学习,体验学习的成就感。3.加强学校管理和家长的联系,既要让家长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动态,同时也要学校了解孩子离校在家的表现,这样有的放矢,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
至于“学生成绩不好,该不该怪老师”,如果老师出现严重的教学事故,比方说,经常迟到,早退,甚至空置课堂,那么这就不是“怪不怪”的问题了,那就是相关学校主管部门和学校处分的问题;如果老师兢兢业业,这个时候去怪老师,不免寒了老师的心,而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和老师学校一起找出问题,分析孩子不认真学习的原因,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迎头赶上才是正途。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高考,从固定制走向自选制》
郝峰涛(2019.9.10)
教育的功利性和应试性,促使高考变成了新式科举,我们必须对教育进行反思。
一,人才是全科(全面)发展,还是优科(优势)发展?
纵观历史,横观社会,凡是有成就的人,皆是某些领域的优科专才,而非均科全才,正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孩子各有未知的兴趣和天赋,是自然分化和社会分化的必然,就会选择“优势中心发展模式”,即以某一方面为核心,带动相关或相近方面的学习,而强制性全科发展是以大量的知识磨去了孩子的“中心趋势”,最后连兴趣和天赋一块埋葬。
二,学习是“从外到内”的灌输,还是“由内到外”的觉醒?
我能理解天下父母进行“从外到内”的填鸭式教育的良苦用心,但是谁能理解孩子“由内到外”觉醒的渴望呢?学习的本质是:三分知识,七分非知识;三分看的见,七分看不见;三分学习已知,七分探索未知;三分靠教育引导,七分靠自我觉醒。学习的原力在于自然和社会变化的引导,而教育只是一种辅助孩子成长的手段。过度的知识教育就是“拔苗助长”,反而会延迟、扼杀孩子“由内到外”的觉醒。
三,教育是因材施教,还是无差别包容?
“因材施教”只是强势灌输的幌子,毕竟我们连自己有什么才能都不清楚,岂能妄议孩子有什么才能呢?唯有以包容的态度让孩子在“自然世界、社会人文和无差别学科”中无差别学习,以宽容之态让学孩子培养兴趣、寻找方向和建构高度。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