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水浒传》人物出场顺序和排行的潜台词是什么?
梁山,水浒传,人物《水浒传》人物出场顺序和排行的潜台词是什么?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所以,九纹龙就是指的北宋九代皇帝。史进上应天微星,这个人物出场时,就是宋徽宗时代,“帝星”暗微,预示着这个王朝即将走向末路,与赵匡胤时期形成鲜明的对比。
题主没有问到史进的出场,其实,此人也是家中独子,小名“史大郎”,也是老大的意思。第一个出场的梁山好汉,又隐藏着帝王的符码,当然是“史大郎”了。所以,史进领衔一百单八将出场,引出了少华山三个强人,进而,又懵里懵懂的南辕北辙来到了渭州(今甘肃平凉),引出了“鲁大”。
假如以“史大郎”来说事,鲁达是不是应当是“鲁二”呢?
鲁达与武松的排行与出场
我还是赞同题主的说法,鲁达还是有“鲁大”的意思。上文讲到了,《水浒传》的人物行序并非共同指向或者隐喻同一件事,所以,鲁达是另外一条线索,是施耐庵在《水浒传》中“佛道合一”思想的体现。
与鲁达相匹配的另外一个人物应当是“金二”,也就是金翠莲的父亲。鲁达的故事中其实暗藏着北宋与金国的“海上之盟”,因为,灭掉北宋的就是金国的二王子完颜宗望,此人还将在曾头市的故事中再度暗中出场。
鲁达变成鲁智深之后,便不再是“鲁大”了。因为,在鲁智深的故事中始终与“赵员外”有着密切的关系。说白了,赵员外隐喻的就是“九纹龙”之一,“赵八郎”宋徽宗。
赵员外有个“七宝村”,鲁智深后来拿下二龙山,占据了宝珠寺。七宝是指佛教七宝,不正是藏在宝珠寺的吗?鲁智深占据宝珠寺,意味着“那时有僧人鲁智深反叛,也来投奔宋江”。同时,还体验了一把智真长老的预言,此人正果非凡,“汝等皆不及他”。也就是说,智真、智深这对看似师徒实则师兄弟的同辈高僧,都应当是寺院的住持方丈。
因为鲁智深占据了宝珠寺,宝珠寺又在“二龙”山,对应着七宝村。所以,鲁智深的正果大概要做到东京大相国寺的住持方丈,这可是皇家寺院呢。
鲁智深除了与赵员外的关系外,还是宋徽宗“崇道抑佛”,革佛灭佛的“打手”。鲁智深的禅杖重量是六十二斤,说的是嘉佑三年到宣和元年,正好是六十二年(1058-1119)。因为,宣和元年正月,宋徽宗下“革佛诏”革佛。二月,鲁智深大闹五台山。因为宋徽宗生于元丰五年(1082年),就是个属狗的皇帝。所以,鲁智深吃了狗肉,怀揣狗腿,大闹了五台山。
说《水浒传》中的“狗”隐喻的是宋徽宗,还有武松的故事予以印证。
武松做了行者后,先杀了一个“花道士”。蜈蚣岭上的“花道士”飞天蜈蚣,其实也是在影射假“道君”宋徽宗。所以,当武松在孔家店喝酒了酒,继续往二龙山去的时候,无端来了一条黄狗,对着武松乱吠。武松对这只狗毫无办法,吃了大亏。
毫无疑问,这只黄狗说的是“皇狗”,倒过来念就是“狗皇”。
鲁智深俗名鲁达,武松则是“武二”,从《水浒传》“佛道合一”这样的主题思想来解读,梁山上的这两个佛门弟子当然也就有另一重行序关系了。
而且,在施耐庵的另一层深藏的潜台词中,鲁智深、武松还隐喻了另外一个历史人物。本回答点到为止,就此打住。
宋江为何是“宋三郎”
施耐庵的《水浒传》中寄托着宗教思想,说的是“佛道合一”。鲁智深原本也是龙虎山伏魔大殿中的妖魔,属于道家的天罡星之一。所以,鲁智深虽然入了佛门,却还在“赵员外”的指令下,破坏佛教道场。智真长老预言他将成正果,所以,花和尚在占据了宝珠寺后,施耐庵再也没有写到鲁智深喝酒吃狗肉,动不动就杀人放火的故事了。
后来,梁山上的托塔天王(毗沙门天王,北方多闻天王)“归位”,鲁智深便成了梁山第一尊“佛”,排在武松前面,也是暗藏了这两大佛门弟子的行序关系,“鲁大”、武二。
梁山是道家“妖魔”聚义之所,“天魁星”宋江是名副其实的寨主,与鲁智深等分别代表着“佛道”两家,联手“替天行道”。《水浒传》中有非常多的“佛道”信息,以“道”开篇,佛教符码却在书中大量出现。
因而,宋江的“三郎”并不一定与鲁达、武二形成行序关系,“孝义宋三郎”另有隐喻。
在《水浒传》暗藏北宋兴亡历史的总潜台词来解读,“宋三郎”、“孝义宋三郎”、“黑三郎”都是在隐喻宋徽宗由端王进而为皇帝的历史,也是施耐庵借此表达自己的历史观。
脱脱在《宋史·徽宗本纪》中说,假如北宋没有选择赵佶做皇帝,就不会宠信奸佞,就不会引来金兵南侵,导致北宋灭亡。所以,施耐庵要“黑三郎”。
简而言之,宋哲宗没有留下子嗣,按照“兄终弟及”的规制,下一任皇帝将从哲宗的兄弟中选拔。按说,端王赵佶是第三顺位继承人,并非首选。但是,皇太后却以端王仁孝为由,将赵佶扶上了帝位。
第三顺位继承了皇位,又是“仁孝”,难道不是“孝义宋三郎”吗?“宋三郎”亡掉了北宋,大宋子民惨遭涂炭,背离了赵匡胤之“道”,所以,《水浒传》便要“替天行道”,便要“黑三郎”。
这样讲是不是有点牵强呢?从《水浒传》背后的故事来解读,结合史大郎、鲁达、武二的隐喻来讲,宋江身上的这层隐喻,也肯定是存在的。这也是宋江最终带领梁山好汉投降招安,“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的一大隐写铺垫。
同时,从文本中看,宋江在家中并非老三,而是老大。不仅是老大,而且,还被宋太公出籍了。“出籍”,就是开除出户籍,宋江就不是宋太公家的一员了。但是,《水浒传》中是这么写的吗?
宋江经常回家照看老父,与宋太公之间父子情深,遇到祸事就往家里躲藏,哪里出籍了呢?何况,宋江大孝,怎么就忤逆出籍了呢?
其实,文本中的真宋江并没有出籍,出籍的是“宋三郎”。
宋徽宗死于五国城,宋高宗绍兴十二年(1142年),一辆牛车载着他的棺椁抵达临安。最后,宋高宗将他葬在了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永固陵,而北宋的帝陵却在巩县(今河北巩义市)。宋徽宗是不是“出籍”了?
《水浒传》的行序很有意思
除了题主提到的几位人物外,其实,《水浒传》其他人物的行序也十分有意思。比如,公孙大郎。公孙胜是梁山法术最高的道家“妖魔”,说白了,此人就是张天师虚靖先生的嫡传徒孙。
虚靖先生从徽宗朝穿越到嘉佑三年放走妖魔,施耐庵这样写的目的,就是要以“五雷天罡正法”为道具线索,强化“替天行道”这一主题。而《水浒传》中道家最高法术其实来源于“雷法”,这个被认为是道家雷部最高法术的“雷法”,就是放走妖魔的张天师发明的。所以,施耐庵便把赵匡胤写成“霹雳大仙”。
公孙胜绰号入云龙,上应天闲星,因为手握“雷法”,所以,此人身上隐约有赵匡胤的身影——他是梁山“替天行道”的总监军,公孙大郎名副其实。
朱贵是哥哥,朱富是弟弟,蹊跷的是,梁山大排名是,哥哥却排在了弟弟的后面,为什么呢?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