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水浒传》人物出场顺序和排行的潜台词是什么?
梁山,水浒传,人物《水浒传》人物出场顺序和排行的潜台词是什么?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问题补充:
林冲是个引子人物。不论。
鲁达可谓鲁大,宋江都对他始终毕恭毕敬。
武松自称武二,紧随鲁智深出场,共有十回章节作传,
宋江排行老三,人称孝义黑三郎。
作者这看似无意的排行,我以为定有深意,请诸位来各抒高论。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关于这个问题,我认为,《水浒传》中人物出场是有潜台词的,而人物排行则没有潜台词。下面我分开来解析一下。
一,人物出场
《水浒传》中,第一个出场的梁山好汉是“九纹龙”史进史大郎,他在第二回中出场。
但是,在他出场前,却有一大堆不是主角,但非常关键的人物做铺垫。比如洪太尉,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宋哲宗,宋徽宗,驸马王晋卿,高俅,王进等等。
仅仅在《水浒传》开篇的第一回和第二回的前半部分,以上人物悉数登场,人物密度大,故事情节多,而且其中颇有深意。
如果仅仅从宋仁宗年间,瘟疫横行,洪太尉去江西龙虎山请法师作法去疫,似乎还看不出什么端倪。但从洪太尉不听众人苦劝,放走了“妖魔”开始,作者笔锋一转,可就走入了正题:国家频繁易主,朝廷日渐昏暗,小人奸佞得势,人民民不聊生。这就引出了人物出场的潜台词:官逼民反,民不得已而造反。
这里还有两点需要梳理清楚:
1,施耐庵先生在写“国家频繁易主”时,运用的是“太史公”司马迁的写法——秉笔直书,不虚美,不隐恶——寥寥几句话,就把大宋朝由仁宗时期写到了徽宗年间。
其实,这是一个重要的引子,引出了朝廷昏暗,引出了小人得势,引出了“官逼民反”。
2,写王进擅离职守,私奔延安府,才引出了史进,朱武,陈达,杨春。这也是在进一步说明:连王进这样的人都无法立足,只能自寻生路,何况是一般的,比他还普通的人呢?他们除了落草,造反,好像也没什么更好的出路了!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水浒传》中,开始时候写到的人物,作者都是有用意的,就像提问者朋友说的,是有潜台词的。
但随着故事的深入,随着情节的发展,后面人物的出场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二,人物排行
至于三十六天罡星,七十二地煞星的排行先后,我觉得完全是作者根据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的重要性,人物形象在梁山上的作用,以及上山时间的先后等,而给他们排的座次,没有什么更深的潜台词。
你比如“智多星”吴用,排名第三位。为什么他能在武力为王的梁山集团稳居高位?除了他上山时间早的缘由,当然和他“足智多谋”有切实的,很大的关系。如果吴用仅仅是个作用不太大,不用一直出场的书生,肯定作者不会把他排到前面。估计,他就和萧让,乐和一样,大概连“天罡星”之列都进不了。
这里边,再说说这“白日鼠”白胜。人家也是梁山的功臣——没有白胜,或许晁盖等人抢不到生辰纲,没有生辰纲,梁山前期就无法很好地立足,发展下去。可是呢,却被排到了几乎最后边。为什么?因为他作用已经不大了,几乎成了“鸡肋”!所以,作者就把他安排在了大后边!
三,结语
《水浒传》又称为《忠义水浒传》,作为我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章回体长篇小说,通过描写众多草莽英雄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反抗道路,就是要表现“官逼民反”的这样一个主题,也是对封建腐朽统治的一种控诉。
至于人物形象,出场顺序颇有深意,而排名先后,这是施耐庵先生的自我安排。
一家之言,请君指教!
我是“登攀”,感谢您关注,留言,评论,点赞!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题主对《水浒传》很有自己的见地,施耐庵在人物的出场顺序和排行这些细节中,确实隐藏着潜台词。比如,题目说明中讲到的鲁达,当真有“鲁大”的意思,这个人物与“武二”组合,恐怕就隐喻了一段历史真实。
宋江本是家中老大,却被故意写成了“宋三郎”,同样有着很深的潜台词。当然,鲁达、武松、宋江并不是被写成了三兄弟,而是分别隐喻了不同的历史真实。
以下,本回答将以问答说明中提到的人物为线索,来简要解读题主的这个问题,看看《水浒传》人物出场顺序以及排行到底隐藏着怎样的深意,施耐庵通过这样的细节,背后又有怎样的潜台词。
九纹龙史进第一个出场
假如以《水浒传》论,第一个出场的人物是宋神宗,说的是宋神宗时期有一个名叫邵雍的高人,写了一首七律诗。这首七律诗讲述了北宋开国的事情,从而引出了赵匡胤结束五代十国的战乱,迎来了“天下太平无事日”。接着,赵匡胤出场。
赵匡胤出场时,又惊动了华山上的另一位高人陈抟老祖。陈抟老祖骑驴下山,在华阴道上听说赵匡胤登基做了皇帝,便高兴得从驴背上滚了下来,以受加额称颂道,“赵检点”做了天子,是“上合天心,下合地理,中合人和”。
不难看出,施耐庵以两个北宋时期著名的道教人物,引出了北宋开国的历史,其实是在为《水浒传》全书立意。此后,梁山好汉便以此为行动纲领,揭竿而起,“替天行道”。《水浒传》的“道”,也通过邵雍的诗和陈抟的赞美解释得十分清楚,其实就是四个字——天下太平。
接下来,施耐庵又以宋仁宗引出了一些历史人物,写了“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的故事,为梁山好汉的出场做了大铺垫。同时,还顺序罗列了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宋哲宗这几位北宋皇帝,进一步强调了“那时天下太平,四方无事”。
施耐庵以北宋皇帝为线索,让前面七代君主陆续粉墨登场,其实,就是“九纹龙史进”出场了。为何?
开篇故事中,北宋有七位皇帝出场,梁山故事中,又以“二龙”这个符码,让宋徽宗、宋钦宗明暗出场。因而,北宋的九代皇帝全部出现在了《水浒传》中。而且,史进就是华阴县人,陈抟老祖滚驴,以手加额称颂赵匡胤得国的地方。
这样,施耐庵在《水浒传》中的总潜台词就是:北宋王朝的兴亡历史。
施耐庵这样写,并非无中生有,而是有所本源。在《大宋宣和遗事》中,宋徽宗曾经微服入烟花巷,与李师师发生了一段传奇故事。而头一次见到李师师时,宋徽宗就自称“赵八郎”。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