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中美教育有什么不同?
美国,中国,孩子中美教育有什么不同?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教育历来是全民关心的问题,在中国,为了让孩子将来有更好的的前途,就要让他们能够进入较好的大学,而要进入较好的大学,就要从小培养,加码加压,因为在人口众多的国度里,竞争着实激烈。这是一个当今被中国社会普遍接受的逻辑。在竞争中要显得优秀,就要付出加倍的努力,是天经地义、无可厚非的。因此,对孩子进行适当的课外辅导,对帮助他们在某些有所欠缺的学科上增强知识,变得更加全面,为参加全国统考时做长远的准备,的确有一定的好处。而在美国,因为大学的录取不仅需要学业成绩还需要看重综合素质,为了进行名校,有心者也要提早对孩子进行某些“打包”,同样可以理解。
偏见1:不擅考试就无法出人头地
上名校真是一步到位的人生选择吗?这个过程也真的是干净公平的选拔机制在操作吗?恐怕未必。谈论中美两国家长因为对孩子培养的焦虑而导致过分拔高甚至不当包装的问题,首先要从两国大学招考学生的标准和鉴定学生的方法说起。长期以来,中国通过全国统考的办法录取大学生,而且考试是一次性的。对此,学术界和有关部门曾经多次讨论,确实是存在一些不足的。不过,这样的考试总的来说,仍然是一种比较公平的办法。在成绩面前,人人平等,尤其是对于弱势群体和边远地区的考生,考试就成为一种改变命运的机会。在中国,通过高考进大学,几乎是唯一的一个手段,那么为了将来能够进入好的大学就必须从小培养。
在北京,送一个高中生上一节辅导课(以一小时计)的费用从数百到一千多人民币不等,平均一千元左右。也就是说,如果你每周只让孩子上一节一小时的课,一个月共上四至五节课,那么费用就是四千到五千元之间,占大多数中产阶级人士月工资的一半左右。挤进海淀区的家长们,即使孩子在北京最好的中学上学,如清华、北大、北师大、人大附中读高中,每到寒暑假,仍然要把孩子送到各种各样的辅导班去上课,目的很明确,就是要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要做到强上更强。
这种风气一旦形成,便变成习惯。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去补习,自己家只要经济条件许可,绝不落人后。慢慢地,习惯又变成攀比,而且用攀比的思维去教育孩子。90分不够好,要变成95分;95分还不够好,要变成99分甚至100分。在笔者看来,90分也许比100分好,理由是,孩子们的脑子,被某个学科的知识充填90%就够了,其余的10%,让他们去思维该学科之外的问题,去培养创造力,去融会贯通,去挑战现有的知识体系。但是当大家都在追求最高分时,谁都不会觉得90分足够好。前些年有人主张“欢乐教育”,结果被很多家长嗤之以鼻。
人类积累起来的知识体系十分繁复,丰富而多彩。通过学习,了解前人的知识和思想,是十分重要的。但这这种学习一旦注入太多填鸭式的教育,也会带来很多不利的后果,比如让孩子对所学的内容感到索然无味,学习成了应付性的,考完试即抛之脑后,其实是浪费了他们的青春。又比如过多地占用了孩子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失去独立思考的机会,难以发展自己的兴趣,更谈不上追求自己的梦想,只是被动地在大人们设计好的笼子里挣扎。我们讲“博学慎思”,可是连思考的时间都没有,又何谈学而思,学而致用?这限制了部分天才的发展,最终是浪费了他们的才情。
笔者认识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作家张惠雯,她在已出版的散文集《惘然少年时》中,专门有一篇文章回顾自己小时逃学的经历。在这篇非常精彩的散文开头段落里,她就开宗明义地说,“小学、初中、高中,学生时代的每个阶段仿佛有着不同的色调和明暗度。而在这三个不同的时期,我唯一‘沿袭’下来的习惯就是逃学。即便是在督教最严的高中时期,我也坚持每月必逃一次学,哪怕只能逃半天。当我意识到自己再也无法坐在教室里、忍耐已经到了极限,我就必须从牢笼里挣脱出去,随便到哪里透透气。回忆起来,在整个求学时期,我不曾动过逃学邪念的就是大学时期,这反而是没有人监视、管束我的时期。在那种宽松、自由的环境中,我根本不会想到要‘逃’到什么地方去。”她的逃学和游荡有动态的,也有静态的。动态的游荡就是走街串巷,到菜市场看小贩儿们卖菜,看买菜的人砍价,看双方如何争执得仿佛要吵起来最后却做成了买卖;看那些在菜市场里溜达的狗。静态的则是停留在一个地方,譬如到河岸边看那些钓鱼的人们,共同享受着那里的空气、光线和风景,或者躲在废弃的小房子里,望着透过屋顶破洞的天空出神,做着属于她自己的白日梦。
到大了些,她会骑单车了。她的逃学变成“在气息清新的田野里一个人骑着车,累了就把车停到一个地方,通常在某棵茂盛美丽的大树下,或是一条青草和野花生意烂漫的沟渠边,在那儿读我喜爱的文学书籍”。书籍变成一种气息、一股暗流,进入少年的内里,滋育出一种新的东西。在这种时候,她“感到生活就是一条阳光灿烂的、在我面前铺展开的大路,充满着忠贞、具有活力而美丽的事物,而它们彼此之间都有着联系,就像我周围美好的景物和我正在读的东西暗自相通一样。”
她描写到,慢慢地,大人们包括学校的老师们一方面拿她没办法,一方面也不太担心她的逃学,因为每次逃学回来,她总是心灵更加清新,学习成绩也反而更好。在她年幼的心里,她似乎一直要向“反对者”们证明, 她逃学,却不影响成绩;而要念好这些书,并不需要遵守那些“严苛而愚蠢”的纪律。当她开始喜爱阅读之后,而且真正开始阅读好书后,她的生活就彻底改变了。这时候,她拥有了两个世界:生活的世界和阅读时进入的世界。
在以蒙太奇一样的笔法描写了小时的“逃学”经历后,张惠雯说,“正如我要逃学的意志始终没有动摇一样,我要读书的意志如果不是同样坚定,则无疑更加坚定。我从未奉劝过任何人不要上学,不要考试,不要读大学……我想我永远也不会给出这么一个愚蠢而且自以为是的建议。只要有可能,一个人就应该尽力受到教育,因为无论对于一个有追求的个人还是一个社会,最悲惨的事莫过于沉沦在混沌无知的黑暗中。参杂了谎言的教育甚至方式愚蠢、野蛮的教育胜过没有任何教育,参杂了谎言的思想和知识总好过全然的无知。”
后来,张惠雯获得奖学金在新加坡大学留学,再后来移居美国。在中国极具影响的一流文学杂志发表了一系列优秀的小说,如《爱》《岁暮》《华屋》《欢乐》《十年》《寻找少红》《二人世界》《天使》……等, 已成为很有影响的青年作家。可以说,没有她少年时代的“逃学”,没有她在那些日子自我培育出来的阅读兴趣和独立思考,就没有她后来在小说创作方面的成就。
木不琢不以成器,但是如果雕琢过分,只能成为摆设的盆景,难以长成参天大树,成为栋梁之才。
上一篇:有什么剪辑软件可以后期配音?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