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读书人的使命是什么?
读书人,使命,的人读书人的使命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一个虚荣的人可以把读书作为装饰,用以高谈阔论的时候为自己支撑一下门面,这样的人在一个特定的场合,他是一定会露怯的。
一个想从书中得到更多做人做事本领的人,他把读书作为增长才干的唯一途径。
而我认为读书是获得教养、传播文化的、懂礼仪、善于交流、深明大义、正直诚信、充实人生的最佳途径!
有的人一生只读过几十本书,却仍然不失为一个真正的读书人。
而有的甚至在几天之内就可以读好几本书,一生读好几万本书的人,不一定能获得真知得到修身养性的真谛。
当今社会,很多人对纸质的书,已经有些轻视了,甚至有的人认为舍弃愉快的生活,而埋头读书既可笑又不值得,他们认为,人生太短暂、太宝贵,却又要挤出时间去读书,真不如自己率性的活一回。
一个有内秀的人,有道德修养的人,有欣赏水平的人,并非因为他读了许多书,而是由于他读了许多有益的书。
所以说,我们在选择读书的时候,读什么样的书,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一定要选择经典的名著,和那些伟人、圣人、贤人、高人、真人,进行对话、交流。他们的文字一定能够提升你的心智;他们的文字一定会给你带来指导作用。像一个黑暗的屋子,突然拉开窗帘,那明媚的阳光一下子就照进来了,满屋子,阳光灿烂。当你用心深入地进入书的世界里时,一步一步的发现,这个世界是何等的有趣、何等的广大、何等的恢弘啊!这种气象万千和令人幸福的神往,会把我们带到一个愉快的、甚至是流连忘返的书的海洋里。学会欣赏一部经典,你既便是在梦里也会笑出声来。
你想变得明智吗?那你就读历史吧;
你想变得聪慧吗?那你就读诗吧;
你想更深刻吗?那你就读哲学吧;
你想更高尚吗?那你就学习道德吧。
总之,无论你精神上和心理上有哪一种缺陷,都可以通过读书、求知来做一个改善。养成一个爱读书的习惯,实在是受用无穷。书的使命就是让你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我们的眼睛,除了阅读之外,还要用来鉴别。读到一本有益的书,那不是那些所谓“荐读家”的功劳,实在应该归功于自己的运气和眼力。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上过大学的是不是读书人?我认为不是,因为读书人还得分古今,读书人的使命也有古今之分,统称为“读书人”确实有点混淆。
一、在立志上古今不同。
古人教人,先要立志,就如同我们小学的时候总要写一篇《我的理想》一般,古人在私塾里,老师也强调首先立志,至于志向一般都是考取功名,治国平天下之类的。
王阳阳也遇到老师此问,结果他的回答让老师惊掉下巴。王阳明11岁在京师读书,曾问私塾老师:“何为第一等事?”私塾老师说:“惟读书登第耳。”王阳明却并不认同,认为“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
如今的读书人,还真是“读书人”。每每给一届学生授课我也问他们的理想,回答虽然不一,但都指向某个职业,如做个老板、环境治理、开家连锁店……这些都属于职业理想,生活可以却不远大,独有生活的苟且,容不下诗和远方。
二、在学问上古今不同。
古代读书人重视学问,很看重名师,一旦有名师,不远千里也要去拜在门下。师友提携以及“游学”能增进自身的学问。
如今的读书人重在名校,削尖了脑袋也要往里钻,至于名师与否不去考虑。记得有个说法,说的是“人的打脑容量可以装下整个大英图书馆”,这说法很西方,很有“知识就是力量”的西方“唯智”色彩,教育把人当成了容器,知识越多就越来越容易出彩。
我们现在把论文叫做“学术论文”,其实是很贴切的,学术重在“术”,一种技巧或角度,而古人不谈学术(清以前)都谈学问,学问重在“问”,有疑才有问,所以,我们看古代经典很多都是问答体裁。
总结
社会发展变化是不可逆的,如今人们的脚步都是那么匆匆,上班、工作都不由自主,社会需要的人才也是专业性人才,因而古代读书人的做法与作态只还在少数人中留存,有闲适,才能有诗和远方。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看到这个问题,突然想到北宋大家张载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此等壮志,即便是经历千年岁月的的冲刷,如今读来依旧让人振聋发聩。
为天地立心
天地本无心,但人有心。有仁心、爱心、善心、公德心、恻隐之心,亦有贪心、邪心、私心、绝情心、不正之心。人性之本,是善是恶从未有过公论,我认为人是善恶的矛盾结合体才更接近现实,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
读书人当怀仁爱善良之心,行正义之事,并且引导更多的人向善的一面发展。
“仗义每多屠狗辈,无情最是读书人。”这是对一个读书人最大的讽刺,显然不是读书人该做的。
为生民立命
人说安身立命,古时读书人的最高理想就是治国安天下,使百姓能安居乐业。
到了如今这个时代,那些真正的读书人、学者,也不应只蹉跎于眼前的苟且,更该着眼诗和远方,志存高远,造福一方。
为往圣继绝学
古往今来能被称得上圣人的,就那么几个而已,经典著作也是有限,往圣之绝学,需要有人继承且发展。
两千多年前,孔子创立儒家,虽也留下不少圣人典籍,但是相比于我们如今所看到的儒学经典而言,还是太少了,正是因为一代代读书人的努力,才有了浩如烟海的儒家绝学,他们在继承先贤的同时,还在不断拓宽着其广度。
往圣的绝学需要有后人来继,因为时代总在不断的发展,虽然当初圣人留下的经典不会因时间而褪色,但每个时代必然会有每个时代特有的印记,这就需要有新的东西来填充,而这个使命,自然而然落在读书人的肩上。
为万世开太平
中国人一向热爱和平,太平盛世是每个时代的人共同的渴望。然而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想要过的太平,就需要有足够的能力来守护这份太平,史上所有的太平盛世,无不是建立在国强民富的基础之上。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