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真的是李白的平生之志吗?
李白,侠客,事了“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真的是李白的平生之志吗?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04 结束语
诗中内容涉及到侠客,也就涉及到刺客与杀手了。放在当下社会而言,行侠仗义的前提条件是符合法律和道德行为,是有所约束的,不能乱来。见义勇为,当下社会很值得提倡,但是也要有警惕性。正当防卫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成见义勇为和行侠仗义,但防卫过度则不能这样说。
侠客、刺客、杀手这些思想,我们还是让他们留在古代、电视剧、电影或小说里面吧,不能让这些思想影响到目前的生活行为。我们所提倡的行为,必须是符合法律规定和道德规范的行为,知法犯法和违背道德舆论的事情不要去做。
文/于言
写作记录阅读,阅读赋予时间价值。
(图片源于网络)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出自李白《侠客行》,创作于天宝三载(744年),当年李白已经43岁。
我们来分析李白人生经历:第一阶段少年立志约(701一718年),第二阶段仗剑去国约(719一742年),第三阶段长安三年约(743一745年)砍头去尾就一年左右,第四阶段寻仙访道约(746一762年)。
从时间表来看李白青壮年时凭一身武功有侠客风范,但到(742年)经道士吴筠推荐到长安为官并且“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篷蒿人。”充分说明李白志向还是文可为相,武可为将。真实思想志向得到唐玄宗重用而出人头地。出乎李白意料之外的是唐玄宗仅让他当翰林待诏一身才华淹没在石榴裙下。
再次推敲李白人生时间表看,写《侠客行》时,李白已经43岁被踢金还乡仕途不通,进入人生晚年阶段(61岁逝世),迫于无奈重操旧业,一个人晚年思想笔者认为不能代表一个人一生志向,
综上所述:“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不是李白平生志向。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当然不是,此诗只能说明李白具有侠者之风。分析一个人的志向,当结合其生平事迹来分析,诗人的志向也应该从他的更多作品里去解读。不过,题主的这句诗说明了李白的侠义精神,有句话叫做“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是否可以间接解读为:李白的第一志向是从政呢?
大家都知道,在古代,读书人都有着修身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抱负,李白作为最出名的诗人当然也不能免俗。对此,在《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就有记载:“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
另外,李白有一首诗非常出名,那就是《南陵别儿童入京》,大家都知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句诗,那大家知道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吗?这首诗其实是李白四十二岁时唐玄宗召他入京之时所作的,李白当时的兴奋得意从诗中便可看出,由此可见,入朝为官,治世为民,展胸中抱负是他的第一志向。
再者,还有其他证据表明李白志向。开元二十二年(734年)正月,李白为玄宗献上著作《明堂赋》,赋云:“穹崇明堂,倚天开兮。”又云:“四门启兮万国来,考休征兮进贤才。俨若皇居而作固,穷千祀兮悠哉!”此赋盛赞明堂之宏大壮丽,写尽开元盛世的雄伟气象以及作者的政治理想,其创作原因是由于家庭的缘故,李白不能应常举和制举以入仕途,只能走献赋谋仕之路。
但是呢,李白并未得到唐玄宗的青睐,唐玄宗只是把他当作御用文人,日常吟诗作赋罢了。李白入京后,因恃才傲物,没过多久就遭到高力士等人弹劾,最后被流放。之后困顿不得意,从政之心却还在,永王李璘准备发动兵变,多次拜访后李白接受了李璘的邀请,为其出谋划策。但后来李璘兵败,李白也被捕入狱。好在唐玄宗只给李白赐金放还,否则华夏诗词就要少了一颗最为璀璨的星星了。
所以呢,李白的志向是从政为国为民。也是他在政坛失意以后,才借酒消愁,纵情山水,写出了一篇又一篇的诗坛佳作。也启示我们,找到适合自己的理想,才有更大的发挥自己价值的空间。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两句是说事情做完了,甩开膀子就走,深居浅出,不图名利。李白是斗酒诗百篇的酒圣诗仙,他寄情于山水,游荡于人间。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不是李白的写照,因此,也不是李白的平生之志,而是李白对侠客的描述和诗赞。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句诗我反而认为只不过是李白一生的最后归宿的总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句诗才是他的志向!才高八斗意气风发,世间已容不下他,有一种飞上云霄,直冲天际的豪迈!可惜时不与他,只留下这么多让我们足以吟诵一生的好诗好词!
上一篇:为什么到了夏天我养的月季花还没开花就枯萎了,是否天气温度太高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