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说说你所在的行业有哪些被华为吊打的经历?
华为,高通,手机说说你所在的行业有哪些被华为吊打的经历?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据其他媒体介绍:当时华为在管理上十分混乱,因为任正非发现,《华为基本法》这种“管理大纲”无法扮演细则和流程的角色,研发和市场都严重依赖于“技术英雄”和“救火队长”,这让任正非感到捉襟见肘,力不从心。
为了改变这种管理乱象,任正非决定引入美国先进的管理体系。
为此,据其他媒体介绍:华为曾以每小时300美元~680美元不等,向IBM求助了70位顾问,并在华为整整驻扎5年,手把手帮华为上马了IPD(集成产品开发)、ISC(集成供应链)等8个管理变革项目。
有媒体预估,这八个管理系统的落地,总计花费了华为约20亿人民币。而这些,也仅仅只是华为内部成长困境的冰山一角。
基于管理、资本和资源上的差距,2000年时,高通公司的员工人数突破6000人,收入为32亿美元,利润为6.7亿美元,而华为的海外销售金额仅有1亿美元。
2005年,发展顺风顺水高通公司发生了一次高层变动,当时高通公司的创始人欧文退居幕后,高通公司转由他的儿子保罗继承。
在高通这个贵族王朝享受朝代交替的同时,2003年打算进军欧洲通信基站市场的华为,却直到2004年才在荷兰移动运营商Telfort的手中,凭借承接苦力活任务,拿到了欧洲的第一份合同。
之所以说是苦力活,是因为当时的欧洲电信运营商虽然早在2000年就拿下了3G网络的牌照,但因为欧洲的手机市场仍以2G手机为主,所以尽管有着高通的技术解决方案和诺基亚、爱立信等基站厂商,但却因为谁都不愿意冒进生产3G手机而让基站建设陷入停滞。
而这时华为的主动上门,让欧洲运营商给出了自己的条件:想做基站市场,必须为我们提供便宜好用的3G手机。
华为为了能够拿到欧洲的基站建设资格,便在随后成立了手机事业部。但基于这段历史,华为手机在2012年以前,一直都是在走与电信运营商的定制路线,不仅利润少、风险大,还毫无品牌价值。
因为那时的华为手机,完全就是“充话费”的附属奖励。以至于华为手机的品牌形象,在四五线城市依然保留着“廉价老人机”的标签。
野狼华为
成长环境的差异,最终体现在公司面临困境时抉择上。
2008年,华为用4年时间完全打开欧洲的基站市场后,曾一度考虑效仿高通在1998年的做法将手机业务出售。
据报道,当时华为希望出售手机公司49%的股份来为未来的手机业务发展找到“专业的合伙人”。华为企发部也找到了TPG、银湖(Silver Lake )、红杉以及贝恩等众多资本来谈,售卖协议已经箭在弦上。
然而,在协议已经基本定型的2008年9月14日,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次贷危机正式爆发,于是金融海啸席卷着无尽寒冬,一下子让华为手机的出售协议因资本方的频频压价而画上句号。
售卖协议终止后,任正非专门带着一众高管,与华为终端业务的人开了个跨部门的盛世大会,并在这次会议上下定决心抛弃手机定制模式,转向市场竞争,来建立自己手机的品牌影响力。
当时的手机市场,虽然拥有成熟SOC芯片解决方案的厂商,看似有高通、联发科、德州仪器和三星等多个玩家在共同竞争,但作为手机SOC核心部件的通信基带芯片,却只有高通和三星两家能够独立供应,而三星的基带技术还要受制于高通。
于是,在商业上分别被高通、三星“穿过小鞋”的华为,毅然决定用自研手机SOC的方式来扶持手机业务的发展。
由此,也便种下了我们文章开篇时,华为示好苹果,却反遭苹果变心高通的科技大戏。
也许在今天看来,华为决定自研SOC是一件颇为明智的决定,但在2009年前后,进军手机SOC市场对于以前只做基站芯片的华为海思,无异于从零开始。
因为那时,即便是用联发科的SOC方案,然后华为自己提供通信基带,都比自研要明智。
至少,根据手机处理器性能天梯图的排名显示:在麒麟950之前,联发科的处理器性能一直吊打华为的自研SOC。
而针对短期利益最大化的抉择上,国内另一家手机厂商小米的创始人雷军曾表示:
“我不同意华为(研发费用率要持续高于10%)的说法,我觉得是他们不懂研发,(高管)不(亲自)做研发。”
事实上,对于大部分没有产业链上游核心技术的商家来说,小米的抉择也是对“公司股东”直接负责的最好方式。其中,以小米澎湃S1处理器为例,单单S1的研发成本就不止几个亿的投入,而这几个亿还仅仅只是处理器的入场券。
据一名手机SOC的研发人员介绍,就算小米在澎湃处理器上买了arm的硬核,所有的研发流程和芯片的性能设计都没有丝毫差错,但即便如此小米也不能确定按照理论假设设计出的处理器,就一定能用。
“诸如处理器设计完成后的发热问题、兼容性问题以及调度问题等潜在Bug,没有足够的人才积累根本无从解决。”
更多时候,一旦遇到bug也就意味着整个处理器的研发投入全部打了水漂。而假如用这几个亿分摊下来去买高通的845,其澎湃系列的处理器还不如845便宜,性价比完全为零。
即便按照我们普通人的理解,哪怕把这笔钱放在银行生利息,也比“烧了好”,何况几个亿能做的还远不止如此。
但经历过高通USB数据卡和三星屏幕断供后,按照华为对手机业务做大做强的决心。寄人篱下的路线显然并不现实,正如三星之于猎户座,苹果之于A系列。
华为、三星和苹果所共同忌惮的,也不过是“不能因为一个点,让别人卡住脖子”的“小概率”事件。毕竟,在华为决定走自立自强的路线后,前面还躺着一个HTC的真实案例。
圈养狼高通
2014年,从推出麒麟935到2018年的麒麟980,手机SOC的研发上,华为基本一直处于追赶者的角色。
而SOC市场的性能领航者虽然不是高通,但基于苹果和三星只给自家用的传统“作风”,高通也便自然而然的成为了手机SOC市场的老大。
但高通作为一家无线电通信技术研发,它最厉害的手段却并不是手机的SOC处理器,而是在电信网络上的专利垄断。
其中以魅族和高通反目事件为例,当年魅族因不满高通利益市场垄断地位抢收专利费和专利使用权的做法,而与高通公司反目成仇转向联发科的怀抱。但在2018年魅族与高通和解时,魅族虽有不甘但依然补交了“高通税”。
因为即便魅族使用联发科的SOC方案,只要魅族的手机依然需要连接2G、3G和4G网络,就无法离开高通税的征收范畴。
同理,当年苹果与高通反目后,高通曾利用“高通税”为法律依据,在全球4个国家强迫苹果下架了多款苹果手机。最后,面临5G手机的市场需求,也不得不在美国整体利益的促成下向高通低了头。
虽说高通手持网络专利,但在全球的许多国家也有不少用着高通专利但却并不缴纳“高通税”的小企业,为此高通的做法是:在全球建立了一个专门针对网络技术专利侵权诉讼的最强律师团,用法律途径将油水够多的企业统一起诉。
不过,随着高通在手机SOC市场的崛起,日渐猖狂的它最终也被有关单位进行了特别关注,并在深入调查、证据充分的情况下对高通公司以反垄断法进行了公诉。
上一篇:100播放量对比多少阅读量?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