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如何理解?与现实生活是否相符?
慎终追远,儒家,祖先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如何理解?与现实生活是否相符?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再说逢年过节,举家团聚,礼分上下,美德传承,也是追远,在传承民德归厚。
第三,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不会脱节于社会。
有人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对于今天的人们已经远离。错!也一点也不远,就在身边。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时候,是在追求归厚。
让小朋友背唐诗,弹古琴的时候,是在归厚。学习传统文化是在归厚。给孩子讲自己骄傲的过去是在归厚。给孩子讲家族历史是在归厚。这一切都是在追远,在传承归厚。
第四、慎终追远是两层意思:慎终和追远。
其一是慎终,主要表现在丧礼上;其二是追远,主要表现在教育上。
当大家在学习传统文化的时候,就是在追远。在历练自我,要造福后人,要归厚的。诚然,古今有变,不能全盘照搬,但是,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核心依然在进行中!不会与时代脱节,也不会落后。
当三朋四友聚在一起,礼节还是不可缺!当自己或者亲朋婚礼时,礼节还是不可缺!当孩子读书往来,懂不懂礼节、是否进步是家长牵肠挂肚的,一个懂事的孩子,努力进取的孩子是家长欣慰的,这就是礼。
电影《神鞭》傻二有一句台词:祖宗的东西,绝活就是绝活儿,就是变了,还是绝活儿!
中国文化讲究渊源,百家姓讲究渊源,带着自己的孩子出门会客,别的孩子知道自己的渊源;自己的孩子一脸懵逼。然后爸爸在旁边圆场说:“那些过时的东西,我们不学。”可以乎?自己不感觉惭愧?
第五、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为什么是曾子说出来?
《孝经》是曾子所传。作为二十四孝之“啮指痛心”的大孝子曾子,因为耘瓜被父亲打昏一事,被孔子批评。
后来得到孔子专门讲解孝道,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
倘若一个人不知道自己父母为谁?祖父母为谁?何以彰显?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自曾子说出,无疑为孝道之延伸也。
第六、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是孝道,也是教育。更是传统美德代代相传,不会过时,也绝不会过时!
(本文图片源自网络)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和老子绝圣弃智,民心归朴一个意思。可现实己经不可能了。人们无形之中竞赛富庶。过去五六十年代,一家有事百家帮,现代几乎看不到。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教育人们继承祖先美德,发扬光大,社会风气为之好转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这句话的意思是"谨慎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虔诚地追念祭祀祖先,这样做就可以使老百姓的道德风俗归于淳朴厚道了." 说白了就是古人办时丧事时正正毕恭毕敬,没有喜笑开颜的,没有通过这个挣钱的。所以民风是纯朴的,不像现在,办丧事个办喜事一样招摇过市,大摆特摆宴席,生怕人不知道,认识的不认识的只要给钱就喜笑颜开。该有的尊敬都没有了,成了一个挣钱的渠道。所以民风就变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厚就是厚土,不要高瞻远瞩,人这个生命的未来在土地。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句话出自《论语》学而第一。
古人对这句话的解释是:
曾子说:“敬慎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虔诚地追祭历代的祖先,老百姓的道德就会趋向敦厚了。”
所以,历来都把这句话作为圣人以孝治天下的格言。
但实际很多时候和现实生活是不一样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听到很多老人过世后,他们的儿女“隆重”操办丧事,感觉很是孝顺,实际情况很多并非如此,之所以“隆重”操办丧事,只是“演”给活人看的或者安慰自己的。
而对于这句话的意思,我赞同南怀瑾先生的解释,就是:凡事如要想得到一个良好的结果,要想慎其终的,不如预先注意良好的开始。
按着这个解释,这句话其实是一句告诫、劝解我们的话。这样把“慎终追远”挂到墙上,或者门头,就能时刻警示、提醒我们如何去做事情。
现实生活中,我们都能够这样去做,那必定会有“民德归厚矣”。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