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称丈人老泰山,有眼不识泰山。为啥不是黄山华山,而是泰山?
泰山,丈人,鲁班称丈人老泰山,有眼不识泰山。为啥不是黄山华山,而是泰山?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四、有眼不识泰山
有眼不识泰山比喻见闻太窄,认不出地位高或本领大的人,和有眼不识金镶玉的意思差不多(有眼不识荆山玉),最初和东岳无关,而是和木匠的祖师爷鲁班有关,我简单的说一个。
鲁班收徒弟以光大门户,赶走了一个叫泰山的徒弟,引起笨拙且懒惰,不识可教之才。后来鲁班在街上看到了很精致的家具,惊叹水平高。一打听才知道就是他赶走的徒弟泰山做的,鲁班大悔:“我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啊!”
上文一再强调,泰山的地位崇高,久而久之,这两个“泰山”就等同使用了,意思也是比较恰当的。
所以,无论如何,这两个词都和泰山的崇高地位是密不可分的,如果不是东岳泰山如此有名,鲁班就是有十个叫泰山的徒弟,有眼不识泰山可能也很难流传至今。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称妻父为泰山,大致可追溯到唐代,还与唐玄宗李隆基封禅有关。泰山封禅就是在山顶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山下辟场以祀地,报地之绩。据《酉阳杂俎》记载,唐玄宗到泰山封禅,丞相张说担任封禅使,他把女婿郑镒也带去了,按例随皇帝参加封禅的,除太尉、司徒、司空三公以外的官员都能升上一级,并大赦天下,以示皇恩浩荡。郑镒也升了,本来一个九品官,靠老丈人一下子连升了四级。唐玄宗在宴会上看到郑镒参着五品官服走来走去,顿生疑问,便问他。郑镒见皇上问他,一下子慌了神,支支吾吾回管不上来。此时正好被黄幡卓看到,便一语双关为他开脱说:"此乃泰山之力也!"后人据此就称妻父为泰山了。另外,咱们中国古代就有五岳之说,分别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泰山叫做东岳,为五岳之首。到了宋代,又转而把妻父叫做岳、岳翁、岳丈和岳父,妻母也随之成了岳母。
有眼不识泰山,讲的是春秋时代木匠鲁班的故事。相传鲁班曾经收过一批徒弟,其中一个名叫泰山的不良不莠,技艺一直没有多大长进,为了维护自己的声誉就将他辞了。
多年之后,鲁班有一次在集市闲逛,突然发现货摊上放着许多做工考究的竹制家具,技艺几乎妒火纯青,购买者众多,鲁班很想认识一下这位制作师傅,便向人打听。当人们告诉他。这位师傅就是他的徒弟泰山时,鲁班大吃一惊,想起当初错辞徒弟,顿觉羞愧,连连感叹:"我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啊!"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称丈人老泰山”和“有眼不识泰山”是两个不同的问题,这两个“泰山”不是一回事,下面我们分别进行探究。
一、“称丈人老泰山”的渊源探究
在我国习俗中,丈夫对妻子父亲的称谓,一般在口语中称为丈人。“丈”在古代有“长”的意思。“丈人”原来是对老年人、长辈的尊称。《论语•微子》中说:“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这里“丈人”就是“老汉”之意。把丈人称作泰山历史渊源,历来说法不一,我探究了三种说法与大家分享,大家看看哪种靠谱。
说法一:从唐朝开始在中国就流行把老丈人称为泰山了,用于称呼自己妻子的父亲。唐朝有一个叫段成式的,他写的《酉阳杂俎 语资》中就说了这样一个故事:
公元726年,唐明皇李隆基去泰山封禅。“封禅使”是中书令张说。按照惯例,在这次大型的封禅活动之后,所有三公以下的官吏都可以升一级。“封禅使”就具体负责操作这件事,可谓权力非常大。张说利用手中的权力,让自己的女婿郑监从九品一下子跳级升到五品,郑监还因此拥有了穿红色官服的权利。这件事很快被唐明皇知道了,就责问之,郑监当时十分窘迫,无言以对。其他官员有看不惯他们暗箱操作的,就从旁讽刺说:“此乃泰山之力也!”意思就是这有什么不能发生的,全都是因为泰山的作用啊。唐明皇很不满意,很快又把郑监降回九品。这件事情渐渐传入民间,时间久了,大家就把丈人称作泰山了。
从这个故事看,“泰山”这个称呼的由来并不是件光彩的事情,但是久而久之流传下来,反而因为泰山的雄伟和厚重,使得大家愿意用泰山来尊称自己的老丈人。
说法二:称丈人为“泰山”,是由于泰山顶上有丈人峰的缘故。《唐六典》讲:“泰山周一百六十里,高四十余里,群峰得名者甚多,而丈人峰在山顶,特出群峰之表。”宋代晁说之在《晁氏客语》中以为“泰山”成为丈人代称,是因为俗称妻父为“丈人”,而泰山中丈人峰兀然特立,人言泰山必然先想起丈人峰,故而日久天长,“泰山”也成为妻父之尊称。对这种说法,有人还作过考证。明代萧协中作《泰山小史》说:丈人峰“在岳顶西南,巨石特立,俨然人状,故名。”清代聂剑光着《泰山道里记》说:“泰山绝巅里许为丈人峰,状如老人佝偻。”由泰山顶上一座状如弯腰曲背老翁的石峰,想到“丈人”,又从“丈人峰”联想到“泰山”,渐渐地将丈人之称与泰山联系起来。但是推其本意,也有些牵强附会。
说法三:还有一种说法比较干脆,“泰山”之称乃是从传讹转化而来。清代赵翼着《陔余丛考》一书,其卷三十七中说,晋人乐广为卫厘父,卫厘尊其为“乐丈”、“乐”讹为“岳”,“乐丈”讹为“岳丈”,又从“岳丈”变化为“岳翁”、“岳父”。“岳”又使人联想起“五岳之首”的东岳泰山,因而丈人又被称为“泰山”。
说到这里,不知亲爱的读者觉得哪种说法更恰当呢?
二、“有眼不识泰山”的渊源探究
这个问题也有几种说法,下面我们来看流传较广的两种说法。
说法一:“有眼不识泰山”这一成语很多人都知道,但未必每个人都清楚典故的真实意思。这条成语中提到的泰山,并不是指山东省境内的那座名山,而是我国古代的一位著名竹匠。
相传,春秋时期著名的木匠鲁班,带了一批徒弟传授技艺。鲁班每隔一段时期,就要从中淘汰个别“不成器”的人,逐出师门。鲁班徒弟中有个叫泰山的年轻人,看上去不良不莠,技艺长进不大。为了维护“班门”的声誉,鲁班毅然赶走了泰山。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