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疫情过后你学会了拒绝急躁吗?
急躁,疫情,时间疫情过后你学会了拒绝急躁吗?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疫情过后你学会了拒绝急躁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疫情期间的强制居家隔离状态,只能是暂时的。为防止疫情扩大化所实施的重要举措。
那些被迫安静下来的身心,开始无奈的学会了拒绝急躁。这种安静也只能是暂时的。
一个人的心灵状态,外界环境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我相信,如果大家一直隔离在家下去,那么你的身心被迫安静下来的时间,也一定会延长。
那么疫情结束了之后的现在呢?
不用我在这里再来阐述!
该怎么热闹的,该怎么聚集的,一个也不会少。
甚至,有些人因为短暂的压抑,反而造成了更大的心理释放与反弹。
因此,要想真正地学会与掌握【拒绝急躁】,这种良好的心态调整本领,就一定要从心智方面来入手。
要彻底地通过长期的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来打开自己的心灵智慧,促使自身心智的不断成长与完善。
这才是做到【拒绝急躁】的根本方法。
而疫情的发生,最多只能让你对生命的无常,多发出几声感叹而已。
除此以外,你别无所得。
德才兼备
自我修养
包容、宽容、慈悲
人与大自然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当然。无论急性子,慢性子,在这场严重危及人类生命的浩劫中,都程度不同,快慢不同的“修心养性“以使自已更适于生存。
快慢不同?你看欧美众生相,相对于中国,那叫一个慢慢慢!先牛后怂!
程度不等?人性各异,认知程度(及速度)不同,调节相应言行状态不同。看那些仍然不戴口罩,仍然到处乱跑,仞然聚集,,,
我本包守,律已,尚理智,但此疫触动太深,印记难忘,且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那就是:人生命为基,只要不要命,忍为高!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中国古人常常说这样一句话:“非淡泊无以名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诚然,急躁是现代人的一个通病,社会节奏的加快使人们很难静下心来去想一些事情,浮躁使人失去对自我的准确定位,从而迷失了方向。
具有浮躁心理的人轻浮、轻率、急躁,做事无恒心,见异思迁,不安分,总想投机取巧,整天无所事事,脾气大总想已简单、粗暴、快速的方式换得想要的结果。面对急剧变化的社会,他们不知所措,心里无底,对前途无信心。这种心理在情绪上表现为易急躁,在与他人的攀比中,更显出焦虑的心情。表现出焦躁不安,情绪取代理智,使得行动具有冲动性;做事前缺乏思考,只要能赚到钱,违法乱纪的事情都敢铤而走险去做。
在物欲横流的世俗中,我们要克服浮躁心理、攀比心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保持出淤泥而不染、中空外直的心境与态度。那么,如何才能克服浮躁,以平常心面对生活呢?
首先,在攀比时要知己知彼。“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人获得自我认识的重要方式,但比较要得法,即“知己知彼”,才能知道是否具有可比性。例如,相比的两人能力、知识,技能、投入是否一样,否则就无法去比,得出的结论就会是虚假的。有了这个前提,人的心理失衡现象就会大大降低,也就不会产生那些心神不宁、无所适从的感觉。
其次,遇事要善于思考。不能崇尚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盲从主义,考虑问题应从现实出发,不能跟着感觉走,不能做违法违纪的事,要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道路就在脚下,看问题要站得高、看得远,做一个实在的人。
最后,积极做良性暗示。良性暗示也叫积极暗示,是心理暗示的一种,能够对人的心理、行为、情绪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和作用。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言语中的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是外界事物和生活现象的代表,在人的大脑中都有反映,对人体起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人们常说:“事业常成于坚忍,毁于急躁”。不管是生活、学业、事业和教育都应该保持良好的心态,“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跟自己较劲,常常反思自己做错了什么,错过了什么?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么长时间的“闭关”不但学会了拒绝急躁,还想明白了许多问题,体会到了佛教中打坐冥想的重要意义,更能理解人生,更加热爱生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急躁不会因为疫情人改变什么,倒是疫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从朝九晚五到无所事事,在疫情这点时间有很多人就这样过去了,但有一部分人,利用这难得世间给自己充电,把彼此之间的差距拉大,我认为急躁并不好,因为着急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阅历的增加,大部分都会变得沉稳这是必然的,与疫情关系不大。个人观点望大家讨论。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