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油茶果发芽腐烂,打什么药?
油茶,苗木,果实油茶果发芽腐烂,打什么药?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问题补充: 芽在沙中出沙中瘸烂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1、油茶软腐病又名油茶落叶病,我国各油茶产区都有发生,是油茶的主要病害之一。
症状特点:油茶软腐病主要危害油茶叶、芽和果实。病害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
也可在叶片任何部位发生。病斑初呈半圆形或圆形,水渍状,在阴雨潮湿时,迅速扩展为黄色或黄褐色不规则的大斑。病斑边缘不明显,叶肉腐烂,仅剩表皮,2-3天内病叶即可脱落。后期病斑上散生土黄色粒状物,在放大镜下呈白色钮扣状,是此病的明
显特征。有时染病叶片也能悬挂在树梢上越冬。芽或嫩叶感病后,即可枯黄腐烂而死。果实发病后造成大量裂果和落果。干旱高温时,病斑开裂,裂口不齐,有纵裂、横裂或纵横开裂,后脱落。果实自发病到脱落,约经2-4周,一般自7月份开始落果,直至采收时仍有脱落。
影响发病的因素:油茶软腐病的流行与温湿度,立地条件,茶林的密度和郁闭度
有密切关系。茶林密度和郁闭度大的林区容易发病,山凹、阴坡或排水不良以及抚育
管理粗放的油茶林或苗圃容易发病。
防治方法:密度过大的油茶林要及时整枝修剪或疏伐,使林内通风透光良好。冬季清除病叶、病果,消灭越冬病原。苗圃地要选择排水良好的地方,并加强管理。
发病时喷洒1:1:120波尔多液,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加水600-800倍液,或100-300倍多菌灵。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茶树病虫害无公害防治,要根据病虫害与茶树、耕作制度、有益生物及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因地制宜地采取以农业防治为主,结合进行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的策略,将病虫害控制在允许范围内。大力发展油茶生产,对改善生态环境,加快发展林业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以及缓解我国耕地压力,减少对食用油进口的依赖,维护粮油安全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油茶树根腐病
油茶树根腐病又称白绢病,主要发生在亚热带和热带地区。该病在我国南方各地的油茶产区较为普遍,苗木受害严重,本病除危害普通油茶外.还危害广宁红花油茶等山茶科的苗木。
病害多发生于接近地表的苗木茎基部或根颈部,初期皮层出现暗褐色斑点,随后扩大呈块状腐烂病斑,不久即在其表面产生白色绢丝状菌丝体,天气潮湿时,可蔓延至地面,并沿土表伸展。最后在病株根茎部及附近的浅土中,出现油茶籽状小菌核,初呈白色,后变淡红色、黄褐色,终至茶褐色。
苗木被害后,水分和养分输送受阻,以致生长不良,叶片逐渐变黄凋萎,最后全株整体枯死。病苗容易拔起,其根部皮层腐烂,表面有白色绢状菌丝层及小菌核产生。
油茶炭疽病
主要在果实、叶、枝和树干上发病。造成果实开裂、果实和叶片大量脱落、枝条枯死、树干溃疡等,严重时整个植株干枯死亡,影响树体生长和茶果产量。发病时,在果实、枝叶上出现红褐色小点,后逐渐扩大成淡褐色病斑,呈不规则轮纹,后期病斑上出现黑褐色的小点。
通常发生时间是5-8月高温高湿季节,7-8月是发病高峰期,成林在8-9月会见到大量落果落叶,大树嫁接换冠时也可在树干上见到病斑。
生产上注重抗病性育种,选育的良种要求果实自然感病率3%以下。配合营林措施减少病源,增强树势等综合治理。在苗期时春夏季节定期喷施1%的波尔多液预防,发病早期可用50%多菌灵等内吸性杀菌剂防治。
二、油茶软腐病。主要在果实、叶、芽和梢上发生,造成大量落叶落果,芽梢枯死。受害油茶往往成片发生,如遇连续阴雨天扩散速度更快。
油茶软腐病
油茶软腐病的发生与环境的温度和湿度有密切关系,风雨是病菌近距离传播的主要方式。通常于3-6月和10-12月为发病高峰期。油茶苗期南方全年都有可能发生,造成苗木落叶后成片死亡。油茶软腐病对油茶苗木的危害最大。其防治主要采用营林管理措施,改善通风透光条件,以预防为主。可用1%波尔多液预防,用多菌灵和托布津防治。
三、油茶根腐病。根腐病主要危害油茶一年生苗木,先侵染苗木根颈部,患部组织初期褐色,后长出白色绵毛状物(菌索),受害苗木根部腐烂、叶片凋落,最后死亡。
油茶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重点是控制病虫基数,创造不利于病虫发生的环境条件。
1.合理密植。一般采用单行条植法,行距15米,丛距0.33米,每丛3株,每亩栽苗4000株。根系带土移栽,适当深埋,以埋没根颈为度,舒展根系,适当压紧,使植株生长健壮,发育良好,抗病虫能力相应提高。
2.加强管理。一是平衡施肥,按产定量。施足基肥,以有机肥为主,少施化肥,尽量控制氮肥施用量。
二是适时修剪和清园。每年都要适时修剪,剪去病虫枝叶,清除枯死病枝;轻修剪深度为3~5厘米,深修剪10~15厘米,台刈为离地面40厘米。将病虫枝深埋或火烧处理,以减少轮斑病、茶枯病的越冬菌源,减少茶蚜、茶毛虫、茶黑毒蛾的越冬虫卵块和茶小卷叶蛾、蚧类的残留基数。
三是中耕培土。这项措施不仅能改善土壤墒情,有利于茶树根系生长,而且能破坏病虫越冬场所,杀灭土壤中茶尺蠖等的越冬幼虫,深埋枯枝落叶,减少病原基数。四是及时分批留叶采摘。这样可以除去新枝上茶小卷叶蛾、小绿叶蝉等害虫的低龄幼若虫和卵块,减轻茶枯病危害。五是诱杀害虫。对一些有趋性的害虫,用灯光、毒饵、色板诱杀。此法大面积应用效果更明显。
油茶生物防治
这是一项对人畜安全、对茶叶和环境无污染且能降低成本的重要防治措施。
1.加强对寄生性和捕食性昆虫的保护。在茶园周围保留一定数量的植被,重视生物栖息地的保护,保护好赤眼蜂、茶园蜘蛛、红点唇瓢虫等害虫天敌。
2.利用昆虫激素等生物代谢产物治虫。例如,对茶小卷叶蛾发生危害的茶园,可连片采用性引诱剂诱杀成虫。生产实践中还可利用有益生物的代谢产物来防治病虫害。
油茶化学防治
严格按防治指标用药,不能见虫见病就急于用药。对虫口密度、病情指数超过防治指标的茶园,如茶跗线螨被害芽占5%或螨卵芽占20%,茶毛虫每亩7000~9000头,茶小绿叶蝉百叶虫量10~15头时,根据国家无公害茶的生产标准,安全合理使用药剂防治。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的农药,如甲胺磷、甲基对硫磷,氰戊菊酯、三氯杀螨醇等。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