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如果孩子“执拗”你会怎么办?
孩子,执拗,自己的如果孩子“执拗”你会怎么办?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问题补充:
有的孩子特别“执拗”,你觉得是什么原因?应该怎么办才好?
在带孩子的过程中,你遇到哪些问题?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如果孩子“执拗”你会怎么办?
人在其一生的成长过程中,会经历“婴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成人期”等不同的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它们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等情感特征,代表着这个阶段中他与外界交流过程中所流露出的某种特征。
随着年少的增长,在父母眼里的那个“乖乖儿”已经不再那么听话了,不再听从你的任意使唤了,更让你感到生气的是,他还可能非常“执拗”,总喜欢跟你对着干,这时候,作为家长,应该如何正确对待这个问题呢?
一、科学看待孩子的“叛逆”变化,如果你的孩子出现了以上这些表现,你应该感到高兴,因为你的孩子已经长大了。他不但在身体上长个子了,他的思维情感也日趋成长起来了,能够运用自己对生活积累的记忆和经验进行独立思考,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某些观点。当然,孩子的情感要素在起先的时候,肯定与成年人的期望有一段较大的距离,这个距离就成了我们眼中的“执拗”。
二、家长应及时调整好心态,时刻关注孩子的心理成长过程,对其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帮助,与孩子一起面对各种问题,触及成长过程中的困惑,与孩子共同走进生活,走进光怪陆离的现实生活。适时地结合生活中的一些典型案例,告诉孩子步入生活所必须遵守的一些基本规则,为孩子能够正确融入团体,融入社会,如何与他人交往等方面指明正确的方向。
三、信任孩子,家长要尊重孩子,懂得用平等的眼光与孩子交流。在家长的信任鼓励中,孩子不但会感受到自己是一个独立、完整的社会个体,而且也会主动地承担一些相应的社会责任,在学习和生活中,树立自信的态度,直面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困难。家长在孩子出现叛逆的同时,要善于从他的兴趣中找到共同的话题,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教育孩子懂得反思和评判自己行为,为孩子的选择做出参谋,多听听孩子的想法,多考虑孩子的感受。在换位思考中,适度地允许孩子拥有自己的情感风格,允许孩子有权去对待自己的生活情绪,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搭建一个“溢洪口”。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二胎妈妈,医学硕士!
“执拗”一般就是日常生活中孩子比较任性或过分需求的表现,让大人觉得是无理取闹、不可理喻。
执拗,其实也是孩子内心世界的一种表达方式,有些是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的必经阶段,有些是孩子性情的一部分。比如3-4岁的孩子,突然变得特别任性,自己认定的事情就必须要按照他的要求去做,否则就开始胡闹,这就是孩子成长中进入到新的阶段—秩序敏感期,等过了这个年龄慢慢就好了。有些孩子是一出生就比较任性,凡事都要按照他的意思去做,否则就是哭闹不止,难以变通,这就是孩子的一种脾性。
无论是成长阶段中的执拗还是脾性中的执拗,我们家长都要科学、理性的对待,才能帮助孩子的解决执拗的问题。
首先,要理解孩子的“执拗”。执拗是孩子自我意识的一种表现,随着孩子的成长,自我意识也一点点的形成,他会发现自己能控制的事物越来越多,体会到“自我”的强大,当自己内心的秩序被破坏、被拒绝或被挑战时,就会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从而哭闹、反抗,导致孩子的执拗行为。因此,作为成人应该更多的给予孩子理解,尽量用温和的方法进行引导、教育,在原则的前提下尽量去顺从、满足孩子的需求,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
其次,不要与孩子“较劲”。处于执拗敏感期的孩子一般都比较倔强,非常有主见。如果大人不能理解孩子,用自己的“权威”与孩子较劲,用强硬的态度压制孩子,孩子不仅不会接受,而且会更加委屈,内心会更加抗拒。与其硬碰硬两败俱伤,不如我们以柔克刚,用尊重和包容去面对孩子的执拗。
再次,学会转变教育方式,多变通。对于执拗的孩子,尽量不要用直接强硬的方法处理问题,多变通,迂回策略。家长面对问题时不要一叶障目只看到孩子的行为,要从孩子的心理出发,首先理解孩子的情绪,给予其理解支持,让其放下抵触、敌意的情绪,然后再和孩子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让孩子感受到你和他站在一起的,对他的问题和情绪有足够的理解,接受他的想法和需求,然后再慢慢引导。
每一个孩子都是我们的朋友,让我们学会更好的与人与己相处。
欢迎关注头条号“淘宝的能耐爸妈”,可以获得更多的育儿知识,成为更好的爸妈!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孩子太执拗,可能他是自己的想法长期得不到理解,才会更想要去证明自己,我们可以多听听孩子的意见。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性格“执拗”的孩子可以说是“固执己见”,他(她)自己认为对的认知观念会坚定的认为这是对的,是不可侵犯的。对于和自己不同的意见或者观念,孩子会找到很多的“理由”来否定,用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对的,这时候外界不同意见越强烈,“执拗”孩子的否定状态越强烈。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