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百家争鸣”产生的因素有哪些?
百家争鸣,社会,思想“百家争鸣”产生的因素有哪些?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同时,稷下先生及其各派学者利用齐国提供的良好的环境与条件,潜心研讨,互相争鸣,取长补短,丰富和发展了各自学派的学说.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大融合。这一时期产生了一大批不同学派的著作,有些著作在稷下得以丰富补充。既有黄老学派,也有儒家、法家、阴阳家等等。《汉书·艺文志》就记述了部分稷下先生的著作目录。而稷下先生及各派著名学者荟萃稷下,往往是率领弟子门徒一并来的。稷下先生与各派著名学者在学宫传道、授业、解惑,培养出了众多的人才。比如荀子,15岁就到此学习,后来成为了稷下的学术大师。而孟子两次入齐讲学,时间长达三十年,被授予上卿。据《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记载,齐宣王时稷下学宫有“数百千人”,其户下不乏有成就者。对一些有成就的人才,往往被齐录用为各级官吏,直接参与齐国的政治活动,《战国策·齐策》对此有所记载。
刘向《别录》记载说:“齐有稷门,城门也。谈说之士期会于稷下也。”这所说的就是指各派学者的定期学术例会。在例会上,各学派推荐出他们学派的代表,阐发学术观点和政治主张.批驳与他们观点不一致的学派。这实际就是为各学派提供学术交流与争鸣的机会,以便更好地丰富、发展他们的学说,获得政治上的重视。但他们争鸣的议题非常广泛,既有不同学术观点的诘难,又有不同政治主张的阐发,也有对宇宙奥秘的思考。稷下学宫作为战国百家争鸣的主要园地,而这类学术报告例会则是百家争鸣的集中体现。
无论在战国早期魏国的“西河之学”,或是战国中期齐国的谡下学宫,还是战国晚期吕不韦以三千门客编撰《吕氏春秋》,所实行的学术政策都是宽容的。各国对“士”给以十分优厚的待遇,而其中以齐国威王、宣王时期的谡下学宫尤为突出,是当时的学术文化中心,百家争鸣的发源地。田齐政权虽然倡导黄老之学,但对各家各派的学者并不排挤打击.而是兼容并包.都受到礼遇。学者们可以自由讲学、著书立说和随意议论政事。比如儒家大师孟子与齐威王、宣王的政见是不同的。但在谡下学宫都受到重视,爵禄都是相当高的。齐宣王多次向盂子问政,甚至象齐伐燕这样的重大决策.也向孟子征求意见。后来终因为彼此政见不合,孟子离开齐国。但齐宣王还尽量挽留他,“欲中国而授孟子室,养弟子以万钟”,即打算给孟子建造一座房,并资助其办学。
由于春秋战国诸侯对“士”的宽容政策,允许其“合著留不合则去”。“士”就好像自由的鸟那样,可以“择木而梧”,从而促进了各国的人才流动。比如商鞅在魏没有得到重用,听说秦孝公“广令国中求贤者”,于是西入秦,求见秦孝公,终于委以重任。又比如邹衍本是齐国人,在谡下学宫位在上大夫之列,他不满齐滔王的暴政,而到了燕,成为燕昭王之师。在齐襄王时,邹衍又回到谡下学宫,并在齐王建时作为齐国使者出使赵国,而从未受到非议。又如吴起一生中曾在鲁、魏、楚等国为官,每当遭到诬陷,便另投明主。如此等等类似的例子还很多。春秋战国这种待殊历史环境,对诸于百家的形成和“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创建了良好的条件。
在学术自由的环境中,谡下先生们敢于冲破旧传统的思想束缚,敢于探求和创新的精神得到发扬,大大促进了学术的发展。因此,各家各派的著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各种观点纷然并存,各种针锋相对的辩论时有发生,这就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景象。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百家争鸣
春秋末期,西周建立的礼制社会秩序崩塌了,它与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不相适应,产生了激烈的冲突,百家争鸣,就是各派思想家教育家阐述自己观点,观念井喷,或者说是一次历史性的思想飞跃,周礼是中国的第一套完整法典,并且逐步发展成一种思想文化,然而也存在很大的思想问题,社会按照宗族关系被分为若干等级,以法律框架进行约束,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西周的物质文明增长迅速,周公设计宗法制、分封制和井田制,都走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宗法制将人群按婚姻和血缘关系,划分成了等级,规定了大宗无可挑战的尊崇地位,小宗只能逐代降格,沦为社会的下一个阶层,成为拱卫大宗统治的政治力量。这种制度有一个先天缺陷,即随着年代的发展,大宗与庞大的小宗之间,血缘关系越来越淡,久而久之,相互之间的拱卫关系,就演变成了赤裸裸的抵抗!也就是说,春秋末年遭遇的是,从上层建筑,到经济基础,到社会秩序,全方位的崩塌,它带来了人与人、国与国、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全面挑战和重建。随后各派思想家对此都抛出了各自的观点,儒家建立的仁爱,墨家提倡的兼爱,道家提出的遵循自然,还有法家提出的依法治国,各派各抒己见,要说明的是百家争鸣所产生的成果,最终的服务对象必然是统治阶级,在百家争鸣之前,中国的思想界接近于一张白纸,人们可以自由地接纳任何一种思想学说的洗礼。从此开始,人们开始拥有更自由的思想比较,进入到一个新的思想阶段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首先是大环境的原因。当时是春秋战国时期,大大小小的国家很多个。一种学说如果不被A国认可,到B国仍有发展空间,不至于被消灭。即便出现一种被所有国家讨厌的学说,各国君主为了彰显其胸怀宽广,一般也不会给以打击。所以各种学说在这个时候可以充分发展,当他们逐渐成熟后,就形成了百家争鸣。
对比得看,在秦统一六国之后,此时中华大地上只有一个君主。自然的,他就想统一意识形态,有充分的动力对其他的学说给予残酷的打击,百家争鸣的现象也就不复存在。
上一篇:奕泽压缩比13:1用什么汽油?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