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爱小孩真的是爱之深,责之切吗?
孩子,父母,自己的爱小孩真的是爱之深,责之切吗?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转自网络:
爱之深责之切?孩子记得的是爱还是责?
我们常听到「爱之深责之切」,从小,我们也习惯听「好还要更好」、「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不论是我们的父母,或是父母的父母,都相信「严格的要求与责备,都是希望孩子更好、都是爱的表现」。
因此,不称赞、提醒孩子可以再更进步、更好,甚至运用体罚要求孩子达到目标。
有些父母觉得这是让孩子不怠惰、更进步,也代表是自己很爱孩子的表现,因为「打在儿身,痛在我心」。
问题是:
真的是这样吗?孩子接收到的讯息,真的是父母的爱吗?
孩子只会记得害怕的感受
曾经,有个甫成年的年轻男孩与我聊过天,不知怎么,他提到令他印象很深刻、自己小时候被父母体罚的经验:
「就是我做错事了⋯⋯但其实我现在有点忘记我做错什么事,好像是一件小事吧,但我只记得爸妈非常生气地打我。」
他轻描淡写的一段话,令我印象非常深刻,让我想到爱丽丝米勒在<夏娃的觉醒>一书中写的话:
「关于体罚,孩子只会记得害怕的感受,而不会记得大人想要教他的事情。」
改变是因为「有需要」而不是「体罚」
我自己也是从小就被体罚长大的孩子,原本我也相信妈妈告诉我的:
「如果不是我这么要求你,你不会有这么好的表现。」
但现在的我想来,当初我会努力,很多是因为对妈妈的爱,还有恐惧,那些恐惧不是因为怕被体罚,而是害怕。
「自己不好,会让妈妈很生气…妈妈可能就不爱我了。」
而当初妈妈努力想要体罚纠正我的一些性格与习惯,老实说,大多现在都继续留着那些习性。
改掉的那些,是因为「有需要」,而不是因为「体罚」所以改变的。
到底该不该体罚?该怎么责罚?
到底该不该体罚?「责」的程度要如何才能表达「爱」?我想这一切都没有正确答案。
我也并非认为「绝对不能罚」、要用爱心耐心面对小孩⋯⋯的想法,因为曾经我也是非常服膺体罚教育的一员,认为严格与吃苦才能锻炼人的身心(毕竟我是这么被教的)。
事实上,如何在「严格」与「自由」中寻找一个平衡,对父母而言,一直都是很困难的课题;
只是,过度严格的教导,是否反而可能让孩子失去自主性、只用「恐惧的程度」来决定自己该怎么做⋯⋯也很值得父母深思。
不用当永远不犯错的「最好」只要「够好」就够了
写这篇文章,其实我很犹豫,毕竟「到底该不该责罚?该怎么责罚?」光想到这件事,可能就很让人沮丧,好像怎么做都是错的。
有时孩子真的很难以教导,那是会让人觉得很无力的;事实上,对父母来说,要如何不至于「过与不及」的「教养」,就是件很不容易的事。
我还是想尝试写出来这些,并不是想责怪父母不该体罚、责罚,而是希望能够提供不同的角度,让大人们都有机会重新思考这件事。
毕竟,没有所谓的「一定不可以」,只是让自己保留一些弹性,有机会思考自己的行为想要达到什么目的、而又是否能有效达成,并非仅服膺过去根深蒂固的价值观。我认为拥有这样的弹性与思考,对于自己、他人都是一件很棒的事情。
而我想,不论父母或是孩子,
也许,我们不用要求要当永远不犯错的「最好」,
其实,只要「够好」就够了。
未来宝宝的汉字学习不要忽视哦~分享一个幼儿识字APP【猫小帅识字】。很多小宝宝都会对电子产品感兴趣,我们刚好可以利用这个来教他识字。这个软件的课程丰富,还有生动形象的图画和声音,更能激起宝宝对学习汉字的兴趣。还能共度亲子时光!增进亲子感情!
更多孕产、育儿的资讯可以关注一下“4399小评菓快乐育儿”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视情况而定。有些人是为了小孩好,但也有些人是把自己的虚荣强加在小孩身上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爱之深,自然责之切。这是爱的一种表现,尤其中国传统的父母,他们要么慈父严母,要么严父慈母,不管怎样,对孩子一定表现出严格的一一面来。
1.中国父母的爱,是一种责任,一种人生设计
这种爱,包括个人才能的培养、个人品德的修炼、行为习惯的养成,总之方方面面,哪一方面出了问题,都是父母的责任,至少他们是这么认为的,要不怎么有“养不教父之过”呢,自古以来,儿子不成人就是老子的责任。儿子出息,也叫做“光宗耀祖”,所以,中国父母与其说对孩子付有爱的情感,不如说他们对待生孩子、养孩子这件事就是觉得天经地义,包括结婚以后抚养和照顾孩子的孩子,那也是在骨子里觉得是自己的责任。
几千年来,固化的亲情关系使得父母就是教师,至少是人格培养的教师,那么你的志向,你的理想自然免不了收到父母的影响。像孟子,像岳飞,无论文的武的,父母的影响,深入民族文化内核,成为历久不衰的民族心理,不会轻易改变的。
2.“爱之深,责之切”体现了一种所属关系
不光父母对儿女之爱,夫妻之间,也容易出现这种以爱之名模糊了定位的情感表达方式。
父母爱你、为你好,才去说你,家长们常常把这话挂在嘴边。你不听,是不孝,你叛逆,众人讨伐,连自己都不免自责。
贾宝玉就不想科举,就想读闲书,做闲人,那怎么能成了,老祖宗,贾政,甚至宝姐姐,都本着爱之深责之切的名义,或打或规劝了。
这仅仅是封建家庭一个缩影,有多少理想和未来的设想,就在这个父母的名义下夭折了呢?
当然啦,我们不否则,很多理智的父母也会孩子做出了理想的选择,可那恰恰赶巧了儿子,一旦儿女的意志与父母想法相左,父母们还硬要“责之切”,最后的结局会怎样呢?要么谈崩了,孩子坚持己见,父母伤心难过;要么孩子委曲求全,父母喜笑颜开,多年后,孩子心里的那道伤疤始终不去……
结束语:
所以不要再因为古已有之、历来如此,对孩子或者家人,本着爱之名更加干涉了。因为“责之切”本身,就超越了基本的关系界限,不过因为碍着关系亲密不好反驳罢了。作为理智的现代父母,就应该选择理智的处理行为,来解决家人之间的问题和矛盾。而不是一味把爱挂在嘴边,实际上却做着伤害的行为。那样的结果,也无疑是罪莫大焉,害莫大焉!
上一篇:临港新片区预期房价还会上涨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