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李清照的《清平乐·年年雪里》,读后有何感受?
梅花,李清照,词人李清照的《清平乐·年年雪里》,读后有何感受?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下片伤今。“生华”意为生长白发。词人漂泊天际,远离故土,年华飞逝,两鬓花白,与上片其次句所描写的梅花簪发的女性形象遥相对比。三四句又扣住赏梅,以担忧的口吻说出:“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看取意为看着。晚来风急,唯恐落梅已尽,想赏梅也看不成了。早年青春佳偶,人与梅花相映。中年迭经丧乱,心与梅花共碎。晚年漂泊天际,不想再看梅花委地飘落。词人南渡后,特殊是丈夫去世后更是颠沛流离,沦落漂零。生活的熬煎使词人很快变得憔悴苍老,头发稀疏,两鬓花白。词人说:如今虽然赏梅季节又到,可是哪里还有心思去插梅呢?而且看来晚上要刮大风,将难以晴夜赏梅了。而且一夜风霜,明朝梅花就要凋零败落,即使想看也看不成了。
最终的“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可能还寄予着词人对国事的忧怀。古人常用比兴,以自然现象的风雨、风云,比政治形势。这里的“风势”既是自然的“风势”,也是政治的“风势”,即“国力”。稍后于清照的辛弃疾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忙春又归去”,与此寓意相像,都寄寓着为国力衰颓而担忧的心情。清照所说“风势”,好像是暗喻当时极不利的民族斗争形势;“梅花”以比美妙事物,“难看梅花”,则是指国家的遭难,而且颇有经受不住之势。在这种状况下,她根本没有赏梅的闲情逸致。身世之苦、国家之难糅合在一起,使词的思想境地为之升华。
这首词篇幅虽小,却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从依次描写赏梅的不同感受看,运用的是比照手法。赏梅而醉、对梅落泪和无心赏梅,三个生活阶段,三种不同感受,形成鲜亮的比照,在比照中表现词人生活的巨大变化。从上下两阕的安排看,运用的是衬托的手法,上阕写过去,下阕写现在,但又不是今昔并重,而是以昔衬今,表现出当时飘落沦落、哀老孤苦的境况和饱经磨难的愁闷心情。以赏梅寄寓自己的今昔之感和国家之忧,但不是如咏物词之以描写物态双关人事,词语平实而感慨自深,较之《永遇乐·落日镕金》一首虽有所不及,亦足动人。
这一首小词,把个人身世与梅花紧紧联系在一起,在梅花上寄予了遭际与情思,构思甚巧而寄予甚深。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是一首典型的赏梅词作,词人借不同时期的赏梅感受写出了自己的心路历程:少年时是欢乐的,中年时是幽怨的,晚年时是落魄的,寄寓自己因国破家亡、沦落天涯而痛苦的心情,寄托了自己对国势衰颓的深沉忧虑。
词人从“赏梅”这一独特视角出发,通过时空的跳跃,依次叙写三个人生阶段的不同感受,而将一生的悲欢歌哭渗透、融汇其中。
第一阶段:雪里赏梅人共醉。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这是作者早年赏梅生活的回忆。茫茫雪野,玉树琼枝,寒梅绽放,折一枝在手,或插于发髻,幽香扑来,人已陶醉。“醉”字含义颇丰:雪景悦目,梅香诱人,更有志同道合之人陪伴左右,尽享琴瑟和谐之乐。此情此景,只能用一个“醉” 字任人想象了。靖国元年(1101 年),十八岁的李清照与宰相之子赵明诚结婚,婚后两人感情极笃,歌咏唱和,抽书斗茶,收藏金石书画,颇得唱随之乐。“易安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得句必邀其夫赓和。”词的前两句抓住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生动地再现了词人携夫赏梅的情景,展现了青年生活的欢乐、闲适。
第二阶段:寂寞深闺愁千缕。
“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同是赏梅,心情却迥然不同。“挼”,表现为心有所思而漫不经心地揉搓。她由眼前的梅花想到了以往的闲适,抑或是为眼前的孤寂所苦?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物是人非,触景而生情,满腹的心事经由梅花的引发,化作了满衫清泪。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后,伉俪情深,相濡以沫,但这种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的生活只持续了十多年,之后便是聚少离多的分居生活。加上受朝廷党争牵连,李赵两家先后罹祸,明诚或有蓄妾之举等原因,人到中年的李清照饱尝了离别之苦、失落之情。
第三阶段:天涯怀远更凄凉。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这无疑是李清照晚年时的自我写照。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金人攻破东京,掳二帝北上,北宋灭亡。建炎三年(1129年),丈夫赵明诚染疾而亡。之后,金兵南下,李清照被迫流亡各地,夫妇俩毕生珍藏的财富———金石卷册在兵荒马乱的岁月几乎无一幸存。非但如此,她还因此而蒙冤,被诬以将文物进献金人的罪名。在金戈铁马的年代里,一个弱女子饱受身心的煎熬,更饱尝家国之恨。种种磨难中,词人很快变得憔悴苍老。眼前虽然寒梅绽放,可心中的凄苦更与何人说?“难看”二字,耐人咀嚼,“风势”一语双关,既写自然风势,又喻政治风势,“梅花”是美好事物的象征, “难看梅花”暗指国家遭难,且颇有经受不住之势。这几句将身世之苦、国家之难揉合在一起,词的思想境界也为之升华。
《清平乐·年年雪里》则算是一个浓缩之作。全词的三个层次前后衔接,相互映衬,艺术地概括了作者由青年到晚年的人生道路。其中,既有个性烙印,又有时代闪光:作者青年赏梅醉酒、中年对梅垂泪到晚年无心赏梅,分明与一个历史时代由兴到衰、由衰而亡的嬗变息息相关。明写生活巨变之事,暗写家亡国破之悲,物态人事相关,这正是此词的独到、深刻之处。
这首词依次描写词人少年、中年和晚年三个不同的生活阶段中赏梅的不同情致:少年时赏梅醉洒、中年时对梅落泪和晚年时无心赏梅,运用对比手法,物态人事双关,表现出了词人生活的巨变,着重写词人晚年飘零凄苦之境和国破家亡之悲,真切感人。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每次读到李清照的这首《清平乐》,我都会不由自主的和蒋捷的《虞美人.听雨》联系在一起。这两首诗都是典型的睹物抒情诗,都用了同样的意象来贯穿自己不同时期的人生,抒发自己的感情。而事物是永恒不变的,变的是人。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