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奏折是什么样子的?
奏折,皇帝,奏本奏折是什么样子的?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问题补充: 有的电视剧是黄色纸板包装,有的是纯黄色纸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奏折也叫折子,奏折形式一般为素纸,封、底有折,故曰奏折,原本明朝初年就形成一种所谓的密折制度,用到康熙时期新增成奏折,也叫折子。因为奏折属于密奏文书,是不需要经过层层上级单位的关卡,直接呈给皇帝的,所以奏折不是随便可以用的,一般是有非常重要的事情,才能使用奏折的渠道。
奏折之称最早见于顺治十三年,以后普遍采用,年间形成固定制度。至清亡废止,历时200余年。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皇权时代,皇帝上朝时,就是皇帝与大臣之间进行议大事时,用书写行文于纸上呈送皇上的信息传递方式,主要是为了保蜜,不公开对话,纸上传文,还迭折,起保密作用。所以叫奏折。
如果大臣之间有矛盾,向皇上递厚奏折叫告御状。也叫奏了一本。是不公开的书信。书信中都是有份量事件。并非鸡毛祘皮之事。有很多大臣为讨好皇帝顺应皇帝爱好,专挑皇帝爱听的话讲,只能递奏折。拍马屁拍到点子上的,就飞黄腾达。所以皇帝很难做到兼听则明 ,偏信则暗。只听一面之词。这就是皇权。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古代皇帝批阅奏折是每天的例行之事,那皇帝都在奏折上写些甚么呢?南京一个博物馆晒出了一组康熙皇帝批阅过的奏折,人们看了以后发现一个特点,那就是一句“知道了”
展出的奏折上,都是康熙皇帝的亲笔批复,而写了“知道了”这三个字。比如,有一次科举查验时,江南考场产生了严重的作弊案,担负人曹寅便将他知道的状况向康熙皇帝做了具体陈述请示,一共写了6封奏折。不过康熙除在第5封奏折上作了较长批复外,其他都是很繁复的答复,有两封仅写着“知道了”。
细数一下,博物馆展出的31件奏折中,有15件奏折的批复是“知道了”,占了近折半。那如此简单的批复可否注解康熙皇帝对政事不担负呢?
其实不然,专家诠释说:皇帝批阅奏折时写“知道了”一点也不奇特,因为这类白话文的说法很早就有了
除“知道了”,康熙还有更简单的批复,像苏州李煦递上去的一封折子,康熙的批复就只有一个字,“是”。
除康熙皇帝,雍正帝也曾批复“知道了”,在《真迹选》中收录的69件雍正批复中,“知道了”的批复就呈现过8次,乾隆皇帝的批复中也多次呈现“知道了”
奏折是重要官文书之一,也称折子、奏帖或折奏。它始用于清朝顺治年间,以后普遍采用,康熙年间形成固定制度。至清亡废止,历时两百余年。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个问题,题主真不如直接是找“度娘”。
不过既然提问了,那我就“腆着脸”说一下吧。
奏折,也就200来年历史
奏折,又称折子,始用于清朝顺治年间,康熙时形成固定制度,至清亡废止。
奏折这东西,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皇帝“示恩”的一种手段。因为不是随便一个人就可以上奏折的,必须是得到皇帝的宠信和特许才行。
奏折的样子
奏折有着严格的形制要求,对页数、行数、每行字数,都有固定的格式。
康熙批阅过的奏折奏折按其内容可分为奏事折、奏安折、谢恩折及贺折4类。
奏折形式一般为素纸,封、底有折,故曰奏折。 雍正时有奏折用黄绫,浪费可惜,遂以“物力维艰”,改用素纸可也。请安折、贺表用黄绫封面,红、黄纸,“以示汝等郑重也”。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很多人都认为奏折是大臣给皇帝批阅的,认为自古以来、历朝历代都是用奏折的。
奏折实际上是一个专用名词,只有在清朝才可以用它,奏折制度是康熙定下来的。在这之前,大臣或者下面的州官、县官要想向皇帝呈报文书叫什么?每个朝代是不同的。
在战国的时候,一般就叫书,上书,那个时候有很多谏逐客书这样的文书,再接下来就把它演绎到了另外的概念,叫章表,比如我们所现在所知道的《前出师表》《后出师表》《陈情表》等等。还有的叫章,就是章表书,这个书到后来演化成了另外一个“疏”,就是大臣和皇帝再沟通的意思。这些在各个朝代,至唐宋一直延续下的。
到了明朝,臣子给皇帝上书用的是什么概念?就是题本和奏本。题本和奏本是有区别的,题本是公事,私事叫奏本,皇帝会根据不同的需要去批阅。
每个朝代的上书都有不同的表述,但功能几乎是一样的,皇帝批阅大臣上报的文书文件,都有个共同特点,就是在明朝以前,每个朝代的章表、书、题本、奏本都是公开的。也就是说,一个大臣把这个奏表题本送上来的时候,需要经过皇帝身边的宰相,最大的几个近臣的审查,他们先看一看,看完以后他们要进行一个所谓的投票票选,觉得这个题本是有价值的,再给皇帝看,觉得不重要的,自然就湮没下来了,在这中间就会发现产生的弊端。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