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何身边的朋友一提到理财就反感呢?
反感,很多人,风险为何身边的朋友一提到理财就反感呢?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而这些金融泡沫甚至是金融骗局,反复发生的根本原因就是——现在人们手里有钱了,不满足银行给的利息,总想通过投资,让资本的雪球滚动起来。
但投资是门很专业的课程,进入门槛高。
很多人有投资的想法,却没有静下心来去学习的作为。因此在对投资完全不了解或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很容易因为听到某某人说哪个产品好,就一股脑儿冲进去。
在日常的理财沙龙中,也经常会有人拿一些所谓的理财APP给我看,问这个产品好不好,那个理财怎么样。我一看广告语“投进5000元,3天就能获900元,7天就能收益1600元”,不用仔细研究产品,就觉得不靠谱。
理财骗局的普遍特点
①创造薅羊毛的机会,以求增加流量
一些平台为了吸引流量,满足大众占小便宜的心理,会创造机会让你薅羊毛。
用户只要下载注册就能送现金,每日签到也可以有现金奖励。最重要的是邀请好友投资可以获得对方每笔投资佣金提点,多介绍多得。
②用高收益作为诱饵,引投资者上钩
这些APP普遍标榜收益日化率在1%以上,年化率达365%以上,有的日化率甚至达到了4%以上。
很多人一开始也不相信,拿小钱去试。而大部分平台都会在一开始让出一些小利,如期如数支付,以吸引对方加大投资金额。
在尝到甜头后,常常会有人本利全投进去不算,还要追加投资。其实大部分人都深知这样的旁氏骗局一定会崩盘,但他们总坚信“自己会在出事前全身而退”。
③在正规应用商城搜索不到的外链APP
这些骗局都有一整套产业链,包括包装宣传、网站、APP制作、制作分发给公众号的广告等。
它们基本都是靠公众号或者网页推广。在链接里附上二维码,再利用熟人间的邀请拉人分红,去传播链接。
这些理财APP中的信息过于简单。APP的开发商并无实质可查的信息,转账时也只留下银行账户。当APP打不开时,受害人便投诉无门。
如何避开这些坑
事实反复证明,凡是闭着眼冲进去的,多半是流着泪出来。
如何才能避开这些骗人的坑呢,其实也简单——
①不要轻易相信销售员的话
尤其是那些“一定能赚钱”的投资口号。现在正规金融机构的销售在推销产品时,禁止用“一定能赚钱”这种宣传语,但世界上还是有很多人在用这句台词劝别人投资。
谨记“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你想要别人的高利息,别人想要的是你口袋里的钱。一个不留神,你就会血本无归。
②收益过高的理财产品要警惕
多少的收益率才算是合理呢?
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发表了主旨演讲,曾经说过“收益率超过6%就要打问号,超过8%就很危险。10%以上就要准备损失全部本金。”
如此直白的警示收益率风险,作为政府高层官员的表态是及其罕见的。
虽然他的话有点过于绝对,但是以收益率作为识别理财产品安全与否的确是一把不错的标尺。
如果以这样的收益率作为标准,“收益日化率在1%以上”的产品以及打着“投进5000元,3天就能获利900元,7天就能收益1600元”这样广告语的平台,直接就可以PASS掉。
融资方要得到贷款,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成本,有的是上浮利率,有的是手续费,有的是担保费,有的是营销费用,有的甚至是被强制搭售的银行产品等等。那么一些理财平台给到投资者动辄10%的投资收益率,融资成本会达到多少呢?
通常多层级金融营销产品的费用成本,需要12个百分点以上,意味着实际融资成本会超过22%-24%。
试想,现在的经济环境之下,有多少企业能够获得超过25%的投资收益率,来支付融资成本呢?
由此你也可以判断高额理财收益率的背后,是无尽的不可控风险,损失本金将是大概率事件。
③没有监管的产品坚决不能买
无论是固定收益类的产品还是私募基金,但凡没有监管的都不能买。
天上不会掉馅饼
投资,看的是长期获取稳定回报的能力,而不是短期内的暴涨与暴跌。
希望每个人都能多学多看,在纷繁复杂的金融环境中,保持一颗睿智而平静的心,不为诱惑所动。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因为他没钱,何来理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作为从业经验超10年的金融老兵,对这个问题有自己的一些看法,总结下来无非是以下几点原因。
1 不懂,对金融知识不了解,又学习能力有限,以老年人群为主。习惯了传统的储蓄,国债等模式,担心其他方式不安全,对不熟悉的业务缺乏判断风险能力,往往表现出抵触反感等情绪。个人认为不是坏事,毕竟人生阶段不同,老年人抗风险能力弱,一切以安全为主,避免上当受骗。
2 踩过雷,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些年P2P,私募,金交所等等各种爆雷事件,让很多投资人血本无归,而新的花式骗局还在层出不穷。自己或身边人受过伤,很容易采取一刀切的做法,对所有的理财避之不及。其实避免踩雷很简单,选择正规金融机构,拒绝不合理的高息诱惑,才能平安无事。
3 销售人员素质,不知什么时候开始,金融销售人员的门槛好像越来越低,很多人专业能力不足,对自己推荐的产品和服务缺乏清晰认知,人云亦云,极易把理财变成推销,引人反感。为了促成业绩夸大事实,风险揭示不足,甚至承诺保本保息。非常容易误导客户形成过高的投资预期,最后无法达成,造成心理落差过大丧失信任。更严重点的可能引导客户投资非正规产品,造成资金损失的严重后果。比如银行存款变保单啦,在朋友那买了理财钱拿不出来了等案例。销售人员要帮客户把好第一道关,责任重大。客户投资时,既要选择平台和产品,也要选择优秀的服务人员。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