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当年晚清李鸿章签署卖国条约时没有媒体,怎么才能对国人说“赢了”?
檄文,报纸,清朝当年晚清李鸿章签署卖国条约时没有媒体,怎么才能对国人说“赢了”?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当年晚清李鸿章签署卖国条约时没有媒体,怎么才能对国人说“赢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李鸿章这个损色,在晚清时期跟洋人签订了一系列剥削老百姓的条约。等等慢着,不是说是不平等条约吗?怎么是剥削老百姓呢?
你傻啊?不平等条约是干啥玩意儿的?不就是割地赔款吗?割了地,这地上的老百姓不就得给洋人种地打工了?至于赔款,你真当慈禧老佛爷这老娘们儿能自己掏钱?他的钱还不是从咱们老百姓口袋里撬走的?
可是我还是有一个问题,当时甲午战争,如果李鸿章厚着脸皮说咱们打赢了,这种昧良心的消息,该如何告诉大家呢?那个时候又没有手机和电视。
要么说你是个瓜娃子呢?告诉你吧,没有手机和电视的日子,比咱们现在过得要有滋有味的多哦,至少人的关注点,不会一天到晚都盯在手机上,而是考虑怎么把小日子过好。
不扯远了,这里就提到一个知识点,在没有手机电视的时代里,这种消息该怎么传播到祖国的各个旮旯里呢?
第一、可以用檄文的形式。
檄文这玩意儿,其实我们都很陌生。其实你仔细想想,一下子就能回想起来,尤其是咱们这种上点年纪的90后们,应该是看到过宏伟的村委会大楼门口,常常会张贴一些纸在公告栏里,就现在也能找得到。
这玩意儿在清朝,那就是檄文。檄文也就是官方新闻的传播媒介,上面有什么指示啊,有什么消息啊,全都靠这张纸来传播。
现在有个小玻璃框罩着他,过去檄文可就是直接张贴在城楼门口,谁都能去看,可惜大多数人不识字,所以基本上张贴了也是白贴,就是个形式罢了。
檄文属于清朝政府控制的媒体,这玩意儿上面能有一句实话,那也是活见鬼了。所以说不认识字在当时来说未必就是一件坏事。
当然也是有认识字的,所以这帮认识字的人,在看了一遍檄文以后,会把这个战争的过程,以及结果用他们理解的方式转述给不识字的群众们。
可是这些读书人也是参差不齐,有些真的不能领悟檄文上的意思,为了面子就胡诌一通,这就是为什么小道消息会有那么多版本的重要原因。
李鸿章在甲午战败以后,完全可以用檄文的方式告诉大家,咱们打赢了,不仅打赢了,还让小日本赔了不少钱。为了庆祝这场大胜利,老佛爷和李鸿章大人可高兴坏了,决定以后税赋要多加三成!
不明就里的吃瓜群众们,甚至会跟着官方宣传员,在街头巷尾地呐喊着,坚决支持李大人的英明决策,坚决支持清朝价税三成的。。。什么玩意儿?加税?
第二、可以用报纸啊,咱们汉朝就有报纸了。
让你万万想不到的是,其实咱们国家是办报纸最早的国家,有人肯定不相信,认为爱国不是这么爱的,可是这是真的。
西汉初年,大概是公元前200年左右,那时候秦始皇才统一中国几十年,汉朝就发明了邸报。邸报就是报纸的雏形,那个时候各地的郡守在中央朝廷那边,都设有邸这个机构,专门用来传递朝中新闻用的。
后来唐朝时期各地藩镇也是在朝中设立了这个机构,以方便传递朝中新闻。一般都是皇帝和大臣们商议了某件事,就派人书写了贴在宫门口,各地的邸官们就把这些玩意儿抄写回去,以此传播新闻。
这玩意儿跟我们心里所想的报纸是不一样的,那时候只宣传国家大事,什么明星出轨啊,字母控啊,这些东西是不可能出现在邸报上的。
到了明朝的时候,邸报就比较流行了,基本成为了官方主流媒体,跟咱们的新闻联播是有的一比的。
清朝时期,依旧沿用这种传播新闻的办法,不过将邸报改成了京报,所以渐渐各种邸报的衍生物也就诞生的。尤其是到了清末,出现了各种真正意义上的报纸。
第三、清末是办报纸的高潮时期。
1895年,康有为和陈炽等人,在北京创办了《中外纪闻》这份报纸。最早被命名为万国公报,不过那个时候万国公报是洋人传教士们在上海办的报纸,所以改成了《中外纪闻》。
梁启超在里面担任编辑,主要内容就是翻译西电西报,将西方的知识传播到清朝来,刚开始的时候,这报纸还发行了一段时间,可是伴随着报纸上的内容逐渐伤害到老佛爷的利益后,就被清朝查封了。
其实早在1872年,就出现了一份影响力巨大的报纸,那就是《申报》。这份报纸一直到1949年才停刊,一共78年之久。历经了清朝同治、光绪和宣统三个皇帝,又贯穿整个民国。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办这么早却没有被查封呢?答案很简单,因为这份报纸是洋人办的,清朝不敢查封。
《申报》是英国商人合资创办,但是主笔人是中国人。这么一来写《申报》的主笔们,就有胆子去写一点真实的情况,可怜的是,那个时候中国人的笔杆子,居然要靠洋人来扶正。
《申报》所报道的新闻,可就比较广泛了,上到甲午战争,下到杨乃武与小白菜的冤案,什么都报道,这或许就是现代媒体的雏形吧。
不过李鸿章要想在《申报》上说假话,可能人家主笔是不会答应的,毕竟他们靠的是良心执笔才有了口碑。所以甲午战争的战败,在那个时候是不可能瞒得住的。
总结:不管哪种形式,李鸿章大人都愿意报喜不报忧。
谁都愿意听好话,听好消息,慈禧也是一样。不到万不得已,李鸿章也不会把噩耗一个接着一个地告诉慈禧。
这跟将领们打仗一样,即使打输了,也要上报打赢了,甚至还要求赏赐。为什么呢?因为已经打输了,你责罚他也没什么用,只有给赏钱让他们发愤图强才是最好的办法。
不过李鸿章大人的这只手,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实在是太多太多了。中法战争中清朝都打赢了,结果李大人居然还跟人家签订了不平等条约,气得打完胜仗的左宗棠,想要飞到北京去踹他。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为什么好多人会觉得晚清时中国人生活方式仍然停留在遥远的古代?毕竟是近代社会,怎么可能还跟古人一样没有媒体?
实际上,早在1872年同治年间,中国现代报纸的先驱报《申报》就已经开始发行了,历经晚清政府、北洋政府、国民政府,经营了77年。李鸿章签订卖国条约时是在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分别于1895年和1900年,当时申报在大清的发行量已经很高了。
上一篇:《石门铭》什么书体?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