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正史而论,刘备称帝前后有哪些变化?
刘备,东吴,孙权正史而论,刘备称帝前后有哪些变化?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借用一句电影台词:你是一个好大哥,可你不是个好老大。
评曰: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
千古之下,曹公之言,诚不虚也:“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刘备,作为三国时期的一个传奇人物,也是饱受大家的喜欢。为什么呢?因为他坚持不懈,不畏失败的精神值得后人去学习。无论他之前经历过什么挫折,无论他之前经历过什么困难环境,但是他始终都在为匡扶汉室的目标努力并且为之付出实际行动。可是刘备当年有一个做法其实是需要值得仔细探讨的,那就是他称帝到底是对是错?在刘备称帝之前的十年,他的人生已经踏上了走向辉煌大门的道路。
卧龙凤雏
在文臣上,他不仅得到了卧龙诸葛亮,还得到了凤雏庞统,当时有一句儿歌盛行,那便是“卧龙凤雏,得一则可得天下”。然而事情正像这句儿歌一样的发展,刘备在有卧龙凤雏的辅佐后很快便得到了天下第一大州益州,而且是没有付出多大代价的情况下获取的。在武将上,蜀国五虎上将的威名名震天下,关羽张飞两人之勇皆可匹敌吕布,马超之勇更是吓得曹操割须弃袍,黄忠虽然年过六旬,但是百步穿杨的能力依然箭无虚发,赵云则一身是胆,不畏天下任何战将。
人生的最低谷
除了这些人,刘备当时还有魏延,刘封,孟达等,要论武将,刘备当年的军事集团可以说是不亚于曹魏和孙吴任何一方。然而在刘备称帝之后的两年内,他仿佛是跌到了人生的最低谷。当年的蜀国五虎上将只剩赵云一人,而且赵云也年过五十,没有年轻时的那般勇猛。庞统,法正等天下奇才的离世让诸葛亮一人孤掌难鸣。
夷陵之战大败
夷陵之战的大败让原本生机勃勃的蜀汉政权顷刻间走向即将崩塌的边缘,而刘备也因病重无法返回成都只能滞留白帝城。对比之下,便可以得知,由于权力欲望的吸引使得刘备的军事集团力量实力骤缩。在称帝之前的稳和成就他后来的实力,称帝之后的急躁使得他之前的努力都付诸东流。
最后
当年曹丕称帝是因为曹操打拼了几十年的曹魏政权早就稳定了下来,北方数州民心早就归曹不归汉,而刘备的蜀汉政权才建立没个两三年,人心不齐,连东吴实力都不如的蜀汉却急于求成,最终也让刘备吃到了该吃的苦头。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刘备(公元161-223年),即蜀汉昭烈帝,字玄德,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刘备虽然是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但是他父亲早死,家境贫寒,与母亲赖贩草鞋、织草席度日。但他志存高远、以卓越的品质、谦逊的作风招揽了一大批至死不渝的忠志之士(如关羽、张飞、糜竺、简雍、孙乾等),虽然他一生遭遇多次挫折,最后却坚韧不拔的毅力,终成大事,建立蜀汉,从一个卖草鞋的变成昭烈皇帝,其一生是充满传奇色彩的。那么正史而论,刘备称帝前后有那些变化呢?
称帝前的刘备:笼络豪杰,深得人心 刘备寡言少语,喜怒不形于色,能谦恭待人,城府极深。
刘备年轻时师从东汉大儒卢植不爱读书,喜欢弄狗骑马,喜欢结交豪爽之士。因此,青年时代就有不少年轻人争相依附他,这是他性格的优点。 刘备宽仁、忠厚、慈善、好施、善于收买、笼络人心,这是他性格中远远胜于曹操的地方。
曹氏父子占据北方大部,挟天子以令诸侯,政治上、军事上都占有明显的优势。但曹操行事残暴,时常就屠城,刘备行事多与曹操相反:曹操急暴,刘备宽仁;曹操狡诈,刘备忠厚;曹操篡汉,刘备扶汉,因此,刘备深得人心。刘备入蜀后,实行拉拢当地豪门士族的政策,发还他们的田地和房屋,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因而深得民心。
称帝前的刘备: 识人善用,君臣融洽 刘备礼贤下士,慧眼识才。
在爱才、用才上,尽管刘备、曹操、孙权三人有共同的特点,但刘备比他们两人更胜一筹,在用人方面,毛主席曾对人评价:“刘备这个人会用人,能团结人,终成大事。这是他成功的关键。”
陈寿也评价刘备为:“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 刘备创业之初,势单力薄,颠沛流离。虽然两次占据徐州,但都最终失败,但是他注意收买人心,不论什么情况,他都以民为先。后来,三顾茅庐得诸葛亮,即使没有多大的本事,就凭这种礼贤下士,尊重人才的品格,就值得尊重。
孔明出山之后,刘备与这位二十几岁的年青人相敬如宾,入则促膝而谈,出则并马而行,火烧博望坡时,甚至还听从诸葛亮的将令。那时候,他从来就没有拿大,摆出“主公”的架子。难怪陈寿在《三国志》中评说刘备:“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蜀汉能打开当时那样的局面,固然离不开诸葛亮运筹帷幄,但也不能小看刘备的容人之量所起的作用。
称帝后的刘备:兴兵伐吴时的刘备,却几乎是变了一个人。
赵云等人谏阻,他就一概不听;秦宓谏阻,又将他打入牢狱,这且不说,连诸葛亮上表陈述利害,劝其“别图良策”时,他也竟然掷表于地,说“朕意已决,不得再谏”。连营结寨之时,曾有马良提醒:是否画下布阵之图送诸葛亮过目,此时的刘备又十分自负:“朕亦颇知兵法,何必又问丞相?”其先前之风范已全然不见踪影。
称帝后的刘备:兴兵伐吴,败得很惨。
李国文将这一切归结为“感情失控”,“意气用事”。这自然也有道理。但仅仅指出这一点还是很不够的。兴兵伐吴,是刘备当了皇帝以后的事,不知人们是否注意到,一旦坐上了皇位,他与诸葛亮、赵子龙等人之间就划下了一条君君臣臣的界线。皇帝就是皇帝,臣子就是臣子,即使刘备“三顾茅庐”请来的诸葛亮,也不能和他再促膝而谈,并马而行了。
上一篇:你清楚自己的优缺点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