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资治通鉴》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资治通鉴,的人,历史《资治通鉴》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第一、以史为镜,知得失,明兴替,远恶近善。司马光在给宋神宗的上书中提到了他编著此书的初衷在于帮助帝王:“监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得舍非,足以懋稽古之盛德,跻无前之至治,俾四海群生,咸蒙其福。”
就是我们日常所说学习别人优点,改正自己的缺点,用前人之得失校验现世之得失,远恶近善,开创超越前人之盛世。此等愿心,善莫大焉!我等后学至少能够体察他老人家的这片苦心,从中各取所需,营养自己。
第二、与我而言《资治通鉴》给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万千世界的大门。我不认为它仅仅是资政的书籍,它所涵盖的内容远远超出了资政的范畴,几乎是一部人生百科,并且是千年的人生百科。走进它,万千世界色彩缤纷,从古圣先贤到流寇强盗,芸芸众生万千相。
我们能看到仁政爱民抑或昏庸无道;能看到我命由我不由天的霸气抑或沉沦温柔富贵乡的消极;有攻城掠地也有家长里短;有忠孝仁义也有卑鄙无耻;有土地钱粮也有珠玉美人;有死之无奈,更有生之艰辛…;历史从不会重演,但总会惊人的相似,我会从中找到历史透射到这个时代的影子。
第三、《资治通鉴》告诉我,生而为人,强大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它用无数鲜活生动的形象告诉我,生而为人,男女不是问题,出身不是障碍,美丑亦无所谓,最重要的是不舍不弃的强大自己,纵然功成名就,仍旧不可丧失进取之心。
古圣先贤们所说的“青史留名”,无非是引导人们将自己做大做强,让转瞬即逝的生命过程留下些许痕迹。从古至今,西天东土,人形生物如恒河之沙不知凡几,有名有姓留存至今者,无一不是身体或精神强大于众人。
每个时代都是精英们站在金字塔顶端,分享着最优质的社会资源,有的醉生梦死,有的奋发图强;一代又一代的普通百姓,无论盛世乱世都是无比艰辛的维系生存,充当着简单的繁殖工具。
从头至尾,无论大国小家,其盛衰兴亡成败得失,背后的“道”一直彰显着:自强不息者逆天改命煜煜生辉,庸庸碌碌者听天由命泯然众人。只有让自己尽可能的强大,才不负生命的这一场造化。
以上就是《资治通鉴》给我的几点重要启示,相比较它的浩瀚和渊博,我的体悟挂一漏万。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人生就是一组故事,把故事讲成功了,你就成功了。讲一个“好故事”的关键在于,掌握了开局了,把握了高潮,控制了收尾。《资治通鉴》里面有很多的故事,就像一面面镜子,让我们躬身反省,或者当头棒喝,深有所悟。这些曾在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们,那些牛X闪闪的人生大戏,是我们的教训与财富,我们不该忘记他们和它们。
需要说明的一点,有人从《资治通鉴》里看到的是权谋,有人看到的是刀光剑影,而我看到的是轮回,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在历史的车轮中,在命运之神的长剑面前,我们或许都是无能为力的,正是因为无力,所以要感悟。
武大历史学院就有个深度剖析《资治通鉴》的班,叫历史文化与领导韬略高级研修班。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资质通鉴》是由“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而得名,向来被视为“帝王之书” ——“鉴于往事,资于治道”的巨著,似乎已成为为官从政,甚至商业巨擘的辅政、施政及治理的教课书。但不同的学者也有不同的观点,最突出的就是柏杨先生,他的白话版资治通鉴更是打上了鲜明的个性化标签“柏杨曰”,并称自己的“曰”为“不为君王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珠玉在前,以我等小人物读《资治通鉴》所得或许有限,但我为什么对《资质通鉴》这个大部头感兴趣,甚至立下日志以记录读书心得?因为它真正是一部精确记录了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中国历史的史籍巨著,从战国时代始,至五代止,让我这个爱好历史的文青兼人力资源从业者大呼过瘾,读《资治通鉴》的乐趣不亚于读三国、水浒、西游和红楼。
其实我既不热衷于政治,也并不赞同司马光的政治观,但是即使在这些经司马光之手铺陈晾晒的历史书简的深处,还是能看到人性的本来面目,如此之鲜活,仿佛将要从历史的明镜中跳脱出来,照进我们的愚昧、浅薄、虚妄、狡诈、怯懦、荒谬,还有我们的恐惧——对乱世和暴政,对独夫和凌弱,对离乱与痛苦,还有对现实的不堪承受之重的深刻恐惧。原来,人们存在的意义和人生在世的真相一直都是这样——“阳光之下,并无新事”。
当我看到这些朽坏的尸体、不灭的灵魂在浩如烟海的历史中演绎着这些波诡云谲的事件,我不关心其中的权谋与方术,也不关心战争与和平,我更关心人们的动机、信念、价值观、在人生歧路上的选择、在人力所无法掌控的神秘莫测又任意妄为的命运面前的态度与作为、还有他们最终的人生结局,因此才兴起了为我的读后感立志的念头,以飨同道中人。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资治通鉴》
司马光说:
臣今所述,止欲叙国家之兴衰,著生民之体戚,使观者自择其善恶得失,以为劝戒。
司马光写史的目的,就是宣扬孔子儒教思想,作为正统的思想体系。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孔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作了高度概括和评价。他说:
文王序《易》,以乾.坤为首。孔子系之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君臣之位犹天地之不可易也。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在于分 ,分莫大于名。
上一篇:对于2020年即将毕业的我(大专生),可以给我一点关于未来的建议吗?有点迷茫?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