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咱们汉族从什么朝代开始姓氏中加了辈份?
辈分,家谱,都是咱们汉族从什么朝代开始姓氏中加了辈份?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康熙定:胤弘;
乾隆定:永绵奕载;
道光定:溥毓恒启;
咸丰定:焘闿增祺;
宣统定:敬志开瑞,锡英源盛,正兆懋祥。
不过,清朝并没有解决好避讳的问题,雍正即位之后命令自己所有的兄弟都将名字中的“胤”改为“允”,嘉庆和道光即为后也为了避讳改了自己的名字,直到咸丰开始,表示行辈的字才开始不用避讳。
乾隆皇帝还命人调查了孟姓、颜姓和曾姓后人的世系情况,并规定这三个姓氏从某一代开始一律使用孔姓的字辈谱,自此孔姓“通天谱”的地位正式确立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最早是三国时期,你看刘表的两个儿子,长子刘琦,次子刘琮,都是王字旁, 后来也有人跟进,但成熟于宋代,宋太祖赵匡胤的弟弟本来叫赵匡义,后来避讳,改名赵光义,到了明代,朱元璋的子孙严格执行行辈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开始于晚唐。并且是先有同一个字,后有辈分的。
晚唐的宦官和大将习惯用收养子的办法培养自己的势力。可以明显观察到这时候起名一般是某个固定的字加上一个可变的字。如宦官梁守谦的亲弟叫梁守志,养子五人叫梁承敏,梁承度,梁承乂,梁承汶,梁承政。但是那时候还没有出现辈分这个说法。到宋代之后才出现辈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中国的姓名辈分自古就有了,但是要是想要知道什么时代开始的,也很难考证。但是我们能从历史的文献中接触到一些姓名辈分的起源。
提起中国的辈分,和家谱有很大的关系。根据记载,最早的家谱很可能出现在大禹时期。大禹是中国第一个奴隶社会的创建者,也是王位世袭制的始作俑者。这样的话,血缘关系就逐渐变得更加重要的,同时也为辈分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条件。
司马迁在《史记》的《五帝本纪》《夏本纪》《殷本纪》《周本纪》《楚世家》和《三代世表》的篇目中比较清楚地记录了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帝的世系和夏、商、周三代王室及楚国王室自始祖以下的历代世系。家谱的出现,方便辈分的区分确认,这可能也是姓名辈分出现的雏形。虽然家谱的出现使得辈分区分有个初期的轮廓,但是这并不是说中国的姓名辈分已经发展完全了。有人说姓名辈分的是汉朝开始的,有的人说在唐朝才有的,答案众多,莫衷一是。因为在家谱出现的时候,文字还没有出现,所以只能使用口述家谱,后来就用结绳家谱。结绳家谱在我国的少数民族如鄂伦春、锡伯等民族中都曾采用。
商朝的时候出现了甲骨文,这个时候就有了文字记载的家谱。商代晚期,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实物家谱,这就是金文家谱。到了周代之后,人们普遍就会字啊青铜器上铸刻铭文表示对祖先的恭敬,这就是我们当今认为的金文家谱。
家谱得到发展,是在魏晋隋唐时期。而唐朝是官修家谱最为发达的王朝之一,因为在这一朝代家谱受到了重视,所以唐朝是家谱出现最正式的时期,也是辈分出现最正式的朝代。在这个时期,不管是选官还是婚姻,都会依据家谱,辈分自然也就得到了重视。
但是有的人认为家谱的起源是宋代,这可能是因为我们现在的家谱和宋代的家谱一脉相承,和魏晋隋唐的谱牒没有太多的传承。
随着其后的发展,进入明清时代,统治者仍然在鼓励家谱的纂修到了改革开放事情,家谱的纂修出现了一个停顿期,除了在1950和1951念期间有少许在建国之前已经纂修完成的家谱付印外,数十年都处于一个空白时期。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对家谱的态度也有很大的变化,但是姓名和辈分仍然是中国人很重视的一个传统,尤其是儒家很重视论资排辈,深受儒家思想的中国人自然也非常重视姓名辈分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唐代开始,宋代成熟,明代普遍化
一、字辈最早可追溯到唐朝
唐朝建立者李渊家族就采用过不太严格的字辈字命名后人。
李渊一共有22个儿子,除了排名1235的儿子,剩余17人有15个儿子的姓名中间是元字。
而孙辈,长子建成一房、次子世民的长子、四子元吉一房都是承字辈。
李渊家族看起来有明显的字辈命名的习惯,却不是很严格,猜测原因可能是这样的。
李渊生了5个儿子之后,打算给自己的后人设置字辈,儿子是元字辈,孙子是承字辈,因为这个计划是几个年长的儿子出生之后的,所以几个年长的儿子没有按照这个规律,至于17个幼子中两个特例,可能是别的原因被篡改了。
而出生较早的孙子都命名为承某,但是李世民没有按照李渊的想法来,其长子之后的儿子不再遵照字辈命名。
由此才会产生奇怪的大部分遵循小部分例外的情况。
到了唐朝中期一些大家族开始用严格字辈排行,比如韩愈家族。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