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你对坏孩子这个词是怎么理解的?
孩子,好孩子,自己的你对坏孩子这个词是怎么理解的?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你对坏孩子这个词是怎么理解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很高兴有机会回答这样的问题。
首先,是坏孩子还是好孩子,都不是绝对的。可以说孩子是没有绝对的好与坏之分的,他们只是大人们对孩子某些表现所下的主观定义。而这种定义往往又是片面的,不切合实际的。
古代先哲们早就说明白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这些说的就是出生幼儿本性都是一样的,都是好的。只是在成长过程中,会因为生存环境,生活条件,所接受教育等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孩子的心理状态以及性格的形成,各方面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变化。这些变化表现在行为上,有的孩子显得乖巧听话,聪明伶俐。有的孩子则表现得粗鲁迟钝,贪耍顽皮。有的孩子胆大妄为,有的则胆小谨慎。这时大人们就根据自己喜欢或不喜欢来给孩子分类。所以就有了好孩子坏孩子之说了。正因为这样的评判区分,只是来自于孩子的表面现象,加上大人的主观印象来做的论断,所以也就并不是客观公正的结果。
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既然“人之初,性本善”孩子们本质都是好的。为什么会有的孩子成了好孩子,有的孩子成了坏孩子呢?这就需要我们做大人的从自身找原因了。“苟不教,性乃迁”孩子从呱呱坠地到咿呀学语,无不是在大人的悉心看护和养育之下,慢慢成长起来的。在这个过程中养就是照顾孩子的吃喝拉撒等生理方面的需求。育则是从细小的事情开始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和启蒙。也正是这些引导和启蒙,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发育和性格形成。这也是做父母的应该特别注意的。“昔孟母,则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孟子的母亲为了幼小的梦珂有个适合学习成长的环境,三迁其居,加上”子不学,断机杼”等宽严相济的教育方法,才有了孟子的才智发展,终成圣人。从“子不学,断机杼”这句话里可以看出,连孟子这样的大圣人幼小的时候也曾经不爱学习,母亲采取了很严厉的教育方式,才使得孟子逐步学习成长起来的。由此可见,孩子会如何成长,关键在大人们的启蒙教育。
一棵小苗能长成大树,是需要适于生长地土壤,阳光雨露,更需要精心的培育。尤其是禀赋较差的孩子,更需要加倍的努力和精力,尽小尽早就开始进行耐心细致的培育引导的工作。使他们的身体和心理都能得到健康的发育。成为大人希望的好孩子。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好孩子的养成,还要靠父母的言传身教和老师的认真负责严格教育,来共同作用的。要不然怎么会对于一些调皮捣蛋甚至道德败坏的孩子,人们都会说”没家教,老师怎么教的你”!
现在再来说说坏孩子。真正天性顽劣,道德败坏的孩子,几乎是不存在的。相比于能顺从大人的意愿,听话懂事,性情温顺的好孩子。那些性格倔强,敢想敢干,具有叛逆精神的,就理所当然的成了坏孩子。这样的比较和评判是不公平的,也是不确定的。所有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除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之外,孩子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接触到外部环境,接收到各种外来的信息。加上对一些事物有了自己的认知和理解。会逐步形成自己的思维观念和行为意识。特别是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更会出现一些叛逆的思想和行为。他们会有了自己的认知观点和急欲张扬的心态要表现出来。比如纹身是为了彰显与众不同的个性。染出五颜六色的头发是为了耍酷。把崭新的牛仔裤弄出几个洞穿起来才更有派,更时髦。整天挂着耳机,没完没了的听各种的流行音乐,是为了追求现代感。用奇颜怪色来描眉画眼,把嘴唇染出各种颜色,是为了彰显另类的漂亮。这些行为在大人们看来是难以理解和接受的。而在他们自己只是觉得好玩开心,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这些孩子有思想,敢作为,敢闯敢干,勇于彰显个性,敢于挑战一些传统习俗和枯燥礼仪,他们想要挣脱各种各样的强加在他们心理上和行为上的束缚。他们要随心所欲,不要循规蹈矩。若是用因循守旧的眼光看,这样的孩子是很坏的孩子。但是,大人们如果能换一个评判,换一种角度来看,可能会发现,只知道俯首帖耳,唯命是从的好孩子,真的一是欠缺了很多东西。反而那些看起来很坏的孩子,真的也有很多的优点呢。这样来说好孩子坏孩子是不能随意下定论的,大家说是不是?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既然还是孩子,就没有绝对的坏孩子,在很多年轻的家长对于教育孩子都比较苦恼,不知道以怎样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其实大人和孩子之间也是需要磨合的,父母要学会跟自己的孩子交朋友。
所以对于孩子一定要多鼓励,多表扬,多关心,这样孩子带内心就会非常的自信,并且信赖自己的父母,依赖父母,对于我们讲的话也比较信服。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