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对于之前大火的网剧《庆余年》你还有印象吗?
余年,让人,京都对于之前大火的网剧《庆余年》你还有印象吗?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庆余年》——豆瓣评分8.0。
首播悄无声息,却以雷霆之势突然爆火。张若昀、李沁、陈道明、吴刚、袁泉、肖战……典型的流量小生+实力戏骨组合拳。重出江湖的陈道明,演技不输十年前。台词字正腔圆,眼角眉梢都藏着戏。坐在那里,不怒自威。就连出演范闲童年的小演员(韩昊霖 饰),都业务熟练。
范闲带着现代人的灵魂,穿越到古代,成了一名孩童。稚嫩的脸上,带着与年龄不符的成熟。幼小的外表下,仿佛真的住了一个成年人。“全演员演技在线”,不是说说而已。
至此,你可能以为我要安利《庆余年》。
恰恰相反。
在我看来,此剧与它所受到的褒赞,还有非常遥远的距离。怎么说?小时候我们写作文,老师要求字迹工整,不能跑题。对应到影视剧,就是演技在线、服化道合理。可做到这些,只是基础而已。想要迈进优秀行列,需要什么?立意深远,故事合理,逻辑成立。而,这三项的得分,《庆余年》都是负值。《庆余年》的本质,其实就是一部意淫爽剧。
不信?
范闲自幼远离京都,长在奶奶膝下。父亲派来的用毒高手,教他顶级医术,从此百毒不侵;母亲留下的全能打手五竹,造型酷似镭射眼,保护他的安全;这叫什么?开外挂!进入京都后,随意收揽的路人甲,擅长千里追踪术;本是杀他的滕梓荆,变成了死心塌地的马仔,讲解诸多京城事宜。这些角色,像不像我们玩网游时,那些只有功能性,缺乏人情味的NPC?你初入游戏,它给你讲解基础;你战斗,它给你提供辅助;你升级,它给你加经验值。
《庆余年》中的角色,可以简单概括成两个阵营:主角团和反派团。主角团的人各有技能,对范闲忠贞不二,作为辅助陪他刷怪闯关。反派团,要么被主角光环感化,要么注定一败涂地。配角的一切,都以服务主角为目的。主角和配角的关系,就像玩家和NPC。事实上,如果换作成网游,《庆余年》只能达到垃圾水平。
评价一个网游的质量,看什么?
任务难度的设计,及闯关的策略性。换作成剧,就是推动故事发展的核心——矛盾与困境。《庆余年》中,主角频繁遇到困境。如何破解?天降外援。就以范闲遇到的大难题为例:牛栏街刺杀。为了替滕梓荆报仇,范闲怒杀凶手程巨树。鉴检院一处主办朱格,将范闲关进地牢。于是,三处的人站出来维护:“范闲是我们的师弟!“接下来——朱格无奈,将范闲押出鉴检院,要就地处罚。即将行刑,鉴检院主办言若海又带来圣旨:“陛下有旨,放了范闲!”范闲出城,追捕真凶兼北齐间谍司理理(李纯 饰)。饭菜里有人下毒怎么办?——别怕,主角百毒不侵的体质。中途跟丢目标怎么办?——没事,手下有极度灵敏的嗅觉。中了埋伏敌众我寡怎么办?——鉴检院院长派出最精锐的黑骑解救你。(仿佛在范闲身上装了GPS)短短三集,已数不清开了多少外挂。简而言之一句话——只要主角遇难,一定天降救兵。
不需要戏剧冲突,不需要主观能动性。范闲遇到的所有阻力,都被他的好命消弭。主角在困境中应当经历的磨砺,也随之消失。播出过半之时,范闲几乎没迎来任何成长。他就像一个刚从新手村出来,却因开了外挂,而不会掉任何血的怪胎。
爽文,并不是没有成功改编的案例。
曾经大爆的《琅琊榜》,原著同样有爽文之嫌。但剧的改编却极其精妙,拥有完整自洽的一套逻辑。最终,梅长苏魂归梅岭,《琅琊榜》以悲剧结尾。整部剧触及了更高级的审美体验。
亚里士多德说,最高级的戏剧,是悲剧。因为,在悲剧中,主角常常面临不可调和的矛盾。这种不可调和的矛盾,虽与观众的期待相反,却能激起艺术性的情感。爽剧,则是通过消除矛盾,去迎合观众的期待,催生出生物性的爽感。爽的代价,是逻辑的歪曲。
《庆余年》中的名场面——范闲在京城诗会,写出杜甫的《登高》。众人感叹:真是千古名句!理论上,范闲抄的这首诗,其实不可能收到那样的喝彩。因为,《登高》最后四句是这样的: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百年多病”、“繁霜鬓”?范闲一个年仅十八,风华正茂的少年,哪来的“多病”和“霜鬓”?爱好诗词朋友或许知道,杜甫诗歌的一大特点是:沉郁顿挫。何意?诗歌意境雄浑,格律达练。与李白那样的天才不同,杜甫的优势在于对格律的掌握。也就是说,没经过多年的书塾教育,是绝达不到的。
而剧中提到,范闲没进过书塾,也从未有诗歌问世。这种情况下,写出暮年心态的《登高》?若按正常逻辑,必会被人质疑剽窃抄袭。编剧王倦,最擅长的就是情节反转,出人意料。《舞乐传奇》,就是一路反转的神剧代表作。而到了《庆余年》,王倦却失手了。第二集,管家建议老夫人,杀死她一向不喜的孙子范闲。搭配着诡异的BGM,老妇人冷漠地逼近范闲,说:为了范家,不能心软。管家面露喜色。下一幕,老夫人下令,打断管家的腿,扔上渔船。管家满脸难以置信。
事后,范闲解释——原来,是范闲想要掩人耳目,故意让奶奶装作不喜欢自己。这……说得通吗?卑不谋尊,疏不间亲,是中国古代的常识。区区管家,怎敢怂恿一个奶奶,去杀她自己的亲孙子?无论配上多么凝重的背景音乐,恕我实在紧张不起来。逻辑崩坏,是《庆余年》的第一大缺陷。而,《庆余年》更大的问题,还在于——主角内在的价值理念极其虚伪,甚至接近于邪恶。滕梓荆被杀,范闲杀了凶手后,要去刺杀幕后黑手。妹妹问范闲:“你为什么要这么做?”范闲说:我想跟这世上的道理斗一斗,告诉那些大人物
,他们不是草芥。这话说的好听,我却一点也不感动。一个要去杀人的人,喊着人本主义的口号?这个逻辑是:杀人是可以的,只要你有一个正当的理由。杀滕梓荆的人,又何尝没有自己的理由?剧中,范闲反复指责人心的冷漠:死了一条性命,只因为他是个护卫,没人放在心上。事实上呢?《庆余年》播出过半,死的人大部分都是被范闲的主角团所杀。对路人甲乙丙丁,范闲从未表现出不忍。范闲反对的,到底是杀人,还是杀与自己有关的人?
《柯南》中的经典一幕,杀人犯想要跳楼自杀。而工藤新一,救了杀人犯。杀人犯难以置信,问:“你为什么要救我?”工藤新一说:一个破了案却看着嫌疑人去死的侦探和凶手有什么区别?
一个借复仇之名杀人的范闲,和他要杀的人有什么区别?试想,若梅长苏选择刺杀复仇,那么何来《琅琊榜》?如果姜仁浩靠杀人来保护孩子,那么《熔炉》还会改变韩国律法吗?这世上最恐怖的,不是屠龙少年最终变成了恶龙。而是恶龙向外界宣传,声称自己是屠龙少年!
虚伪的口号,构建不出合理的观念。假的东西,无法产生真情实感。剧中,范闲是崇尚“公正法治”的正义之士。他为了滕梓荆,与朱格争辩:杀人偿命,本身就是律法贴条。凛然正义,字句铿锵。完全不记得,自己此前依靠皇权庇护,逃避法律制裁的事迹。范闲厌恶身居高位者仗势欺人,草菅人命。可仗势最甚,屡次依靠权贵反败为胜的,可不就是范闲自己?(建议《庆余年》改名“范闲背后的男人”)
上一篇:有人说,人改变不了人生的长度,但能改变人生的宽度!你怎么看?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