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古时候用草书干什么?
草书,章草,毛笔古时候用草书干什么?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古时候用草书干什么?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草书的历史源远流长。广义地讲,每个时代都有一种与官方正体结伴而行的书体,由于官字正体有严格的约束,书写起来费时劳神,民间就自创了简约快捷的“俗草”写法。狭义的讲,比较具体的草书包括章草、今草、狂草。
草书源头在战国时期,纯粹的草书成形于汉王莽新政时期。三国的章草发展进入高峰,两晋向小草过渡,代之而起的是今草,独立分离自成一体。今草自由灵活,简洁流畅,使用起来更加便捷。
唐代的草书是划时代的,到盛唐玄宗时期开始迈入狂草阶段,晚唐草书发挥到了极致,出现无拘无束,纵情恣性的连绵狂草,由实用逐渐变成士族阶层宣泄情绪的艺术作品。
晚清草书之风渐衰,民国至近现代又有一些书家尝试草书。草书的产生和发展是历史的必然。草书不是信手随意的连笔潦草,自有其一定的法度,如果草书谁也不认识就会自然消亡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裝饰室堂,赠友,与友人快速书信交流。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草书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
从草书的发展来看:草书发展可分为早期草书、章草和今草三大阶段。
早期草书是跟隶书平行的书体,一般称为隶草,实际上夹杂了一些篆草的形体。
初期的草书,打破隶书方整规矩严谨,是一种草率的写法。称为“章草”。章草是早期限草书和汉隶相融的雅化草体,波挑鲜明,笔画钩连呈“波”形,字字独立,字形遍方,笔带横势 。章草在汉魏之际最为盛行,后至元朝方复兴,蜕变于明朝。
汉末,章草进一步“草化”,脱去隶书笔画行迹,上下字之间笔势牵连相通,偏旁部首也做了简化和互借,称为“今草”。今草,是章草去尽波挑而演变成的,今草书体自魏晋后盛行不衰。到了唐代,今草写的更加放纵,笔势连绵环绕,字形奇 变百出,称为“狂草”,亦名大草。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1)艺术需要;(2)书写快速;(3)限缩读群。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1、毛笔的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1980年陕西临潼姜寨村发掘一座距今5000多年的墓葬,出土文物中有凹形石砚、研杵、染色物和陶制水杯等。从彩陶的纹饰花纹可辨认出毛笔描绘的痕迹,证实了在五、六千年前,已有了毛笔或类似毛笔的笔。商代甲骨文中已出现笔的象形文字,形似手握笔的样子。在湖南长沙左家公山和河南信阳长台关两处战国楚墓里分别出土一支竹管毛笔,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毛笔实物。湖南长沙出土的那支笔,竹杆粗0.4cm,杆长18.5cm,笔头为兔箭毛制成,长2.5cm,笔头夹在劈开的竹杆头上,用丝线缠捆,外涂一层生漆。从其制作工艺和文物出土分布地区看,毛笔在战国时已被广泛使用。只是没有统一的名称。
2、草书:汉字的一种书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形成于汉代。
3、根据毛笔出现早于草书3000余年的史实,草书无疑是用毛笔书写的,早期的毛笔一般以硬毫的兔毫、狼毫、鹿毫、鼠须等居多,所以早期的草书应该是用硬毫书写的,明清以后才以羊毫等书之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关注
草书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
大约从东晋时代开始,为了跟当时的新体草书相区别。把汉代的草书称作章草。新体草书相对而言称作今草,其又分大草(也称狂草)和小草,在狂乱中觉得优美。
从草书的发展来看:草书发展可分为早期草书、章草和今草三大阶段。
早期草书是跟隶书平行的书体,一般称为隶草,实际上夹杂了一些篆草的形体。
初期的草书,打破隶书方整规矩严谨,是一种草率的写法。称为“章草”。章草是早期限草书和汉隶相融的雅化草体,波挑鲜明,笔画钩连呈“波”形,字字独立,字形遍方,笔带横势 。章草在汉魏之际最为盛行,后至元朝方复兴,蜕变于明朝。
汉末,章草进一步“草化”,脱去隶书笔画行迹,上下字之间笔势牵连相通,偏旁部首也做了简化和互借,称为“今草”。今草,是章草去尽波挑而演变成的,今草书体自魏晋后盛行不衰。到了唐代,今草写的更加放纵,笔势连绵环绕,字形奇 变百出,称为“狂草”,亦名大草。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