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知书达礼”中的“礼”包括哪些?如何理解?
知书达礼,礼仪,之礼“知书达礼”中的“礼”包括哪些?如何理解?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知书达礼”中的“礼”包括哪些?如何理解?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知书达礼:知、达:懂得。有文化,懂礼貌,形容有教养。我们经常说一个人“知书达礼”,但很少深究这句话的明确所指。“知书达礼”的“书”是指“四书”——《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礼”是《礼记》。过去,“四书五经”对于儒家学者来说都是必读书。我们今天没有要求全社会去读这些,九年义务教育中对“四书五经”只作了一个最简单的介绍,但这不代表我们放弃了这种文化原则。今天中国的文化原则都是在“四书五经”下形成的原则——仁义礼智。“礼”是说人应该有辞让之感,整个社会是谦让的。“智”是说人有是非之心,心智成熟。我们学习的就是明辨是非,不要是非不分。今天有很多年轻人是非不分,在新闻媒体、网络上经常可以看到很多丑恶的现象,其中有的涉及成年人,也有很多是未成年人,就是因为他们心智未开,不知什么是善行、什么是恶行,所以才把恶行当作善行。社会发展到今天,成语里面的“书”和“礼”也变为并不是特指,而是泛指。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礼者,乃人行之大旨也,规人之行以达天之道,大之者哉!夏商周三代虽久远,但殷承夏礼,周承商礼,其后百千万世,孔子亦能得民之情,何也?只因礼哉,能成天道之大美,能显万民之德行,能璋圣主之化育,礼之用也。知书达理实乃读书人之归指也。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中华民族被称为“礼仪之邦”,素来讲究礼节和仪式,具有高尚的道德准则、完善的礼仪规范和优秀的传统美德。从孔子的"仁、义、礼",孟子的“仁、义、礼、智”,董仲舒的“仁、义、礼、智丶信”,到今天的“公民道德规范",中华文明连绵几千年,各个时期都有完整的做人的道德规范。"知书达礼"的"礼",就是人类活动交往中的道德规则,是"人事之仪则也”是"正人身之法也"。是社会生活中,长期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步形成,并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的东西。是做人的基本素质和道德修养。这素质和修养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通过教育,言传身教慢慢形成的,是社会群体共同认可的的高尚内容,这种礼能使人感到公平,尊重,包容,和谐,融洽,比如生活中的迎送相处,待人接物,聊天寒喧中的谦和,平等,道歉,祝颂,忍让,遵规守矩,彬彬有礼,以礼相待等,符合民俗,为人接受,是一种文明的体现。
另外,"知书达礼"也写作“知书达理",礼也可理解为为人处世,与人相处和交往,要讲道理,通情理,不蛮横,讲求方式,同时能兼顾自已和别人的感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礼仪、礼节,礼貌、礼物、礼品。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知书达礼”读作zhī shū dá lǐ,出自元·无名氏《冯玉兰》,指人有教养,通事理,懂礼仪。其中“礼”指懂礼仪。懂礼仪,是待人处世的通行证,有道是“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无礼不宁”。讲礼仪,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礼仪之邦”之国度皆出仁义之士也。
“礼”很广泛,万物皆有规则,人间自有礼仪。下面就人与人之间礼仪作一个泛解。
一是要懂得辈分之礼。长幼有礼,平辈有礼,不能无礼。无礼,则有违伦理道德,遭世人谴责。
二是要懂得交往之礼。人与人交往,表相是金钱、物质、利益交往,其深层是心与心交往。真心贏得真情,假意必露狐狸尾巴。看你是带着何种目的交往,是泛交,是深交,由自己选择,但无论怎么交,都要保持适当礼仪。
三是要懂得有礼在先。礼多人不怪,一个讲礼的人,必是一个受人尊重的人。不管何种场合,对待何人,都要做到礼在先,“兵”在后,如果惹不起,躲得起,至于鱼死网破,另当别论。
当然,一个人“礼”之得来,不是与生俱来,而是后天习得所致,人以群分,物以类聚,受环境影响,礼亦呈现千差万别。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礼”包括人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尊卑秩序以及礼仪规矩等等。人的嗜欲好恶,都由礼来节制。
“仁”是孔子伦理道德思想的核心,而“仁”的客观标准则是礼——“克己复礼为仁”。所谓克己复礼,就是要求人们自觉地约束自己,在既定的位置上以礼的标准正确地处理上下左右的关系,如为父要慈,为子要孝,为友要信,为臣要忠,为君要善。
上一篇:iPhone12 5G手机预计价格是多少?你怎么看?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