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下笔春蚕食叶声”这句诗有什么妙处?
春蚕,贡院,桑叶“下笔春蚕食叶声”这句诗有什么妙处?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从诗中可知,考试时间是在初春时节。首联着力渲染了礼部试的考场环境——群英毕至,贡院里肃穆幽雅,试院中焚起了香,以消除人多的异味,且能增添祥瑞肃穆的气氛。为“下笔春蚕食叶声”这句话埋下了伏笔。从而通过这次考试也能看出当时的文化鼎盛,也是通过这样的考试从而陆续涌现出很多历史文化名人,也是通过这次考试,苏轼、苏辙兄弟同时中进士,曾巩亦在榜中,可谓一时胜举。作者见人才济济,而作此诗。诗人对此景象不禁发生感慨,济济多士,尽是天下英才,国家的栋梁。整首诗的最后,是作者的感想。欧阳修感到自己年迈,作为本场考试的考官他叮嘱自己的同事,作为选拔人才的考官,应当具有慧眼认真鉴别。诗中说自己老病,精神不济。阅卷挑选人才之事要拜托同仁,那是谦逊之辞。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选出真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这首诗也是欧阳修的经典之作,下笔春蚕食叶声”也广为世人称赞,甚至当代学生考试,很多都以这句话作为经典来分析,可见其产生的深远影响力。
这就是我对于“下笔春蚕食叶声”这句诗的分析。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您。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用了比喻句,把笔在纸上沙沙作响,比作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
妙哉妙哉……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出自宋代欧阳修的《礼部贡院阅进士试》
紫殿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识鉴精。
宋初的考试制度,大致承袭唐代,由州府举荐考生,入京应试,由礼部主持其事。此诗即以一员考官的身份写出他的见闻与感受。从诗中可知,考试时间是在初春时节。首联着力渲染了礼部试的考场环境——群英毕至,贡院里肃穆幽雅,试院中焚起了香,以消除人多的异味,且能增添祥瑞肃穆的气氛。颔联重点描绘士子答题情况,考生们大清早就入场了,没有一点喧闹嘈杂之声。试题下发后,考生奋笔疾书,一片沙沙沙的声音,好似春蚕在吃桑叶。颈联表明考试意义,诗人对此景象不禁发生感慨,济济多士,尽是天下英才,国家的栋梁。尾联自谦衰病,谆谆嘱托同僚,作为选拔人才的考官,应当具有慧眼认真鉴别。诗中说自己老病,精神不济。阅卷挑选人才之事要拜托同仁,那是谦逊之辞。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选出真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封建时代的科考,是朝廷的一件大事,国家寄予厚望,违法者将置以重刑,轻则充军流放边地,重则杀头,半点也马虎不得。在清朝,主考官在考试期间出行,车后竖铡刀一把,以示自律。鲁迅的祖父就因为替考生向考官行贿,被判斩监候的。抡才大典,朝廷、考官、考生都是全力以赴的,诗正是确切而生动地写出了这种景象。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下笔春蚕食叶声”出自宋代欧阳修的《礼部贡院阅进士试》的诗句,诗作于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宋朝初年的文风,大豆沿续五代的留下习惯,可谓刻意雕琢、讲究骈偶。引起有识之士的不满。欧阳修自嘉祐二年,1057年主持宋朝礼部贡院科举工作,大力推进科举制度改革,1059年的科举考试中,宋朝时期的苏轼、苏辙兄弟同时考中进士,曾巩亦在榜中,可谓一时胜举。作者见人才济济,即兴而作此诗。
“下笔春蚕食叶声”这句诗突出描写了科举学子静中急书的场景,当时的考场雅雀无上,只听见学子书写考卷的声音,作者妙用春蚕吃桑叶的声音,以此描写学子求其功名的复杂心境。一是通过次声传达出学子对求取功名的渴望;二是传达出学子多年苦读而奋力答卷的水平和速度;三是也传达出作者对当届学子喜爱和赞誉,四是也反映了作者为国求贤若渴的心情。下笔只是应考的动作,其关键是后五个字“春蚕食叶声”,借声答意,借意传神,起到了集中点题、妙笔生花、满诗题眼的功效。仅此拙见,建议指正!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动静相宜,似缓实急。
写作是安静的宣泄,食叶是默默的成长。笔力透纸是思想的沸腾,春蚕沙沙是生命的呐喊。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下笔春蚕食叶声,这句诗,既借用杜诗之“下笔如有神”,又化裁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之诗意,以思长写文思如泉涌,便是其妙处。
上一篇:csgo是开箱子,还是直接买好?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