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古代有货币贬值的说法吗,有哪些史料依据?
货币,法币,王莽古代有货币贬值的说法吗,有哪些史料依据?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称量货币,其价值和实物基本上是平衡的。比如,一斤铜钱的价值就等于一斤铜的价值,因此,中国古代有句话:穷不穷,家有两担铜。这也就是说,家里有两担铜,即使没有铜钱也不穷。
中国古代,在社会经济发展比较好的时候,市场上流通的钱币也就相对好,其形制也相对稳定;在社会经济发展面临困境的时候,市场上流通的钱币就开始变形,开始贬值。在中国古代,最常见的货币贬值方法就是“减重”。
什么是“减重”?就是减轻铜钱的重量。比如:把一个钱斫成二个钱,当二个钱用,在五铢钱中,綖环钱和剪边钱就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二种著名的减重钱。
在中国古代货币史上,著名的减重钱还有“鸡目五铢钱”,“榆荚钱”,“董卓无文小钱”等等。
鸡目五铢:就是钱的形状只有鸡的眼睛这么大。
榆荚钱:就是钱的形状薄小的像榆树的花荚。
董卓无文小钱:类似鸡目五铢。只是鸡目五铢有文字,董卓的小钱无文字。
董卓是东汉末年的人,公元189年,董卓掌握了汉宫廷军机大权,挟天子以令诸侯,依仗猛将吕布,横行朝廷内外,东汉朝廷已经名存实亡。董卓执政期间,酷爱残酷的刑法,推崇相互告发,大造冤案,又滥发货币,积聚财富,造成通货崩溃,激起了民怨。后来,王允利用貂蝉,离间了董卓和吕布,于192年诛杀了董卓。董卓死后,其部下互相火拼,皇室外逃保命,各地军阀纷纷雄起自立,最终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由此可见,每一个减重的劣币后面,都是老百姓遭殃的历史。
除了减重的方法,还有一种就是发行虚价大钱,比如:三国东吴发行“大泉当千”钱,一枚钱当一千个铜钱用,实质上,这也是一种变相的减重。
称量货币的贬值是看得见的减重,纸币的贬值就不太容易看清楚了,因为,纸币本身就是一种价值符号。称量货币贬值时,人们集存废铜金属都能保值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元朝末年,为了修黄河盘剥百姓减少黄铜含量,增加印发量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中国历史漫长,较早便发展出成熟的文明,同时也是世界上较早使用货币的国家。货币体系促进了社会经济,增强了中央财政。不过纵观历史,每一次的货币体系崩盘伴随的都是社会经济的紊乱和政治形势的巨变。这次就简单聊聊中国历史上比较有代表性的货币贬值。
汉朝
王莽新朝
初始元年,王莽接受禅让后称帝,改国号为“新”,开始进行了全面社会改革——“托古改制”。包括土地改革、币制改革、商业改革和官名县名改革。其中,仅币制改革就前后多达4次。
第一次币制改革
在王莽即位前的居摄二年(7年),下讼在五铢钱之外增铸大钱(值50钱)、契刀(值500钱)、错刀(值5000钱)。与原有的五铢钱共为四品,同时流通。但是一枚契刀500只重16-17克,而一枚元狩五铢重约3.5-4克。在这样的换算体系下,五铢钱对契刀等于贬值为1/120,币值虚高令人咋舌,王莽以惊人的低成本掠夺了巨额社会财富。
第二次币制改革
仅仅两年后,即位不久的建兴帝王莽又在建国元年(9年)进行第二次改革,废除五铢钱及刀币,发行“小泉直一”。改铸大、小钱。大钱仿秦半两(重12铢),值50个小钱,实际比秦半两贬值50倍;小钱重1铢,为秦半两的12分之 1;12枚小钱可铸1枚大钱,立马增值38枚小钱的价值,导致民间“小改大”私铸之风盛行。
第三次币值改革
建国二年,王莽又该做金、银、龟、贝、布为新货币,行宝货制。“宝货制”内容为五物、六名、二十八品。不多说,一个字——“乱”:五物是金、银、铜、龟、贝五种币材。六名为金货、银货、龟货、贝货、泉化、布化六大钱币类型。直接导致民心大乱,商品流通不畅,民间私自用五铢钱来交易。王莽为强行推进此次币值改革,同时加重了盗铸禁令。一家铸钱,五家连坐,没入为奴,恢复收孥相坐律。这项法令直接加重了西汉末年的奴隶问题。
第四次改革
在天凤元年(14年),王莽尽废旧钱,改作货布、货泉两种。货泉重五铢,货布重二十五铢,但一货布却值二十五货泉,货币价值的比例十分不合理。这次改革,虽然较前三次币值改革通货膨胀有所下降,但不仅没有理清混乱的货币体制,反而加剧了混乱。民众拒用新朝币,商品流通倒退到以物易物的原始交换方式,引起了经济混乱,直接加速王莽政权的财政崩溃和社会财富破产,将社会绝大多数阶层推到了对立面(感觉很像某物流集团总裁)。
编辑
(王莽新币—国宝金匮直万)
三国时期
董卓入洛后,中央财政极度空虚,凉州方面动乱持续了几十年,加上黄巾之乱,强行迁都,对抗反董联军的大举进攻所需军费。虽然董卓洗劫了洛阳,又掘坟盗墓,但构筑郿邬后也基本不够用了。董卓为了迅速敛财聚物,废掉了以前汉武帝时的五铢钱原形并捣毁秦国时期贮藏的十二铜人,用于大量铸小钱。正因为这些小钱迅速充斥市场,带来货币的大额贬值,货币贬值后物价飞涨。很多老百姓一生积蓄不购买一旦粮食,只有易子而食,情状惨不忍睹。
曹丕时期,曹操担任丞相,为了平抑物价,重新启用了足值的五铢钱,并广开田屯,建设水利,恢复了稳定局面。曹丕登基后,大刀阔斧的金融改革。以谷贵罢五铢钱,于是奸商们开始用水泡谷增加谷重,用薄帛来替代指定帛,骗取中间利差,市场混乱不堪,交易全是坑蒙拐骗。老百姓干脆不用这种特殊的货币,直接回去原始社会那种以几只羊兑换几头牛的等价交换的日子。曹叡登基后,太和元年(227)马上取消了谷帛为货币的政策,复五铢钱,魏国的经济终于得以好转。
东吴时期,吴国所处地的经济状况一直都非常繁荣,孙权执政初期,民间富庶程度甚至超过了政府。为进一步加强中央财政,嘉禾五年(236年),东吴便强制流通了“大泉五百”,即一枚新货币值五百枚五铢钱。据《通典食货志》记载,孙权所铸的大泉五百,直径约3厘米,重约7.8克,赤乌元年(238年),相继发行了大泉一千、大泉二千、大泉五千等货币,据《通典》记载,大泉一千直径约3.2厘米,重约10.4克。即实际上只等于3.2个五铢钱的大泉一千,被强制实行兑换1000个五铢钱。到赤乌九年(246年),掠夺性的货币政策使得孙权府库充盈,钱财丰富。但是普通百姓乃至世家大族都受不了这样的剥削,市面动荡不堪。终于在一片反对声中,取消了大泉货币系列。至此,再没有出现新的货币政策。但通行11年的货币政策竭泽而渔,严重透支了社会财富。使得后期东吴国库日渐枯竭,民众对东吴政权的信任度也严重下降。
上一篇:搞喜剧,为什么有人说外国人喜欢用动作,中国人喜欢用语言?是这样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