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红楼梦》中,你认为薛宝钗是一个明理的人还是一个阴险的人?为什么?
宝钗,宝玉,黛玉《红楼梦》中,你认为薛宝钗是一个明理的人还是一个阴险的人?为什么?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宝钗平日里衣着朴实,从不讲究富贵闲妆,不喜欢铺张浪费,从不在衣服上熏香。住在简单朴素到几乎没有什么陈设的房间,第四十回中,对蘅芜苑内景的描写:“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还有那次,一众姐妹结伴赏雪时,众人包括一贯给人印象是清新淡雅的林妹妹都穿着一色大红猩猩毡与羽毛缎斗篷,只有宝钗穿的却是一件莲青色的鹤氅。这些迹象都表明了,宝钗对富贵奢华的生活没有过分的追求,简单朴素就好。
她追求的是权力、利益吗?
还记得,宝钗《螃蟹咏》中的一句“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道尽了自己对世间的贪婪、横行霸道之类的劣行的反感和讥讽。四十二回,宝钗说过:“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便好了。只是如今并不听见有这样的人,读了书倒更坏了。这是书误了他,可惜他也把书糟蹋了,所以竟不如耕种买卖,倒也没什么大害处”。宝钗内心纯良正直,绝非那种玩弄心机,横行无忌之人,她对那些追名逐利的贾雨村之流,也是极尽的厌恶。第五十六回,她帮探春料理贾府的家务事时,也和探春说过:“你们才办了两天事,就利欲熏心起来,把朱子都看虚了。你再出去见了那些利弊大事,越发把孔夫子也看虚了”这半戏谑玩笑的话语,也足够把宝钗和那些满脑子钱财利弊的市俗划清了界限,她就是那种涉足世务,又超脱世务的坦荡之人。
她追求的是完美的爱情吗?
宝钗曾经进宫选过秀女,种种原因失败以后,入住了贾府,有人说这是为了做宝二奶奶创造机会。先不论这些分析是真是假,有一点我相信这都不会是她自己的意愿,只能说是薛姨妈要她这样做,她便做了。那样一个压抑天性的年代,不论对男或是对女,尤其是这些大户人家,爱情这种东西或许你会抱有期待,但从来都不应该是自己的追求。像宝钗这样一个从头至尾都封建礼数表现极尽遵从的人,绝不会把爱情作为自己的追求。
所以宝钗想要的是什么呢?我没能从书中找到直接的答案。
我只知道她所做的一切,似乎都是为了迎合别人而已。进宫选秀女、进贾府、做女红,是为了母亲高兴。按照贾母的喜好安排戏曲,是为了贾母高兴。全力支持湘云办好了螃蟹宴,是为了大家高兴。她努力把自己做到圆融,让长辈满意,同辈钦佩,下人尊敬。她让你看到的都是她想让你看到的,并不是说她有心机,因为她并没有想从身边这些人身上得到什么。
宝钗自幼丧父,顶梁柱的倒下必然对整个薛家是一个很致命的打击,这些突如其来的压力需要谁来承担呢?靠谁来重新撑起那个“珍珠如土金如铁”的薛家呢?靠她那个有心无力总犯糊涂的母亲吗?靠她那个烂泥扶不上墙的呆霸王哥哥吗?毫不夸张的说,整个薛家真的可以说只剩下宝钗这么一个明白人了,她一面要安慰母亲帮助妈妈管理这一大家子,一面要操心哥哥替哥哥料理他频繁的祸事,正是从那时起,宝钗变得成熟,也变得没有了自己。
但是宝钗可以没有自己,却逃避不了家人的期待。你可以说这是责任感,但从本质上来说,她更像是自己和生活的一种妥协和退让。她知道自己无法逃离这一切,而她又不是自怜自艾的人,她只会“得体”的生活下去。只是从此无求无喜,做事不为目的,不为自己,只为得体。
有人说宝钗太过迂腐,是封建礼数的坚定践行者。你看她会劝宝玉仕途经济,劝他做“正事”,甚至说她想让宝玉走上仕途,再通过宝玉达到她的什么什么目的。当真如此吗?她又何尝不知道宝玉看不惯这些俗世的功名利禄所带来的桎梏?但是既然没有办法挣脱这俗世的牢笼枷锁,何必偏执的用不作为来抵抗呢?她更清楚的是不管是她还是宝玉,都终将无法和时代对抗,无法改变什么,任性的抗拒下去,到最后换来的只会是伤害且伤害的不仅是自己,还有家人。秦钟临死前才明白的道理,宝钗早就领悟到了,而宝玉怕是只有到了贾府被抄,大观园解散的时候才会明白吧。
有人说宝钗是无情的,你看金钏儿投井的悲剧传到宝钗耳朵里时她冷静的让人生畏。的确,当时宝钗听说以后,做的第一件事是忙去安慰王夫人,说:“姨娘是慈善人,固然这么想。据我看来他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他下去住着,或是在井跟前憨玩,失了脚掉下去的。他在上头拘束惯了,这一出去,自然要到各处去玩玩逛逛,岂有这样大气的理!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一番话下来,听得很难不让人心寒。可是宝钗的这一番话是给王夫人听的,不是给金钏儿的家人听的,也不是给上帝视角的我们听的。这些话讲给王夫人是得体的,能让王夫人从那些许的自责内疚中走出来。不管出于什么原因,人已经死了,活人的生活还要继续。并且在安慰过王夫人后,还提出了处理意见:“姨娘不必念念于兹,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他几两银子发送他,也就尽了主仆之情了。”为金钏的家人争取了最大的利益。听说没有妆裹的衣服,还主动把自己新做的衣服拿出来给金钏儿穿。宝钗冷静妥当的处理了这件事,照顾了王夫人的颜面,为金钏的家人争取了敛葬的银子,一身体面的妆裹衣服。这是实实在在的情义,不比宝玉偷跑出去点一只香来得实际太多?
有人说宝钗为人太过圆滑,到处拉拢人心。的确,贾府从上之下没有人不满意她。贾母、王夫人这些人的称赞就不用提了,连一向尖酸刻薄的赵姨娘提起宝钗来也是赞不绝口:“人人都说宝姑娘会行事,很大方,今日看来果然不错。他哥哥能带了多少东西来,他挨家送到。并不遗漏一处,也不露出谁薄谁厚,连我们搭拉嘴子他都想得到,实在是可敬。”拉拢人心其实并不是宝钗有意为之,如果只有贾母、王夫人、凤姐这些手握权力的人说宝钗好,你可以说她是刻意逢迎,目的不纯;如果只有少爷、小姐们说宝钗好,你可以说她是结党营私,拉帮结派;如果只有她的下人丫鬟说她好,那你也可以说是她太过强势,下人们有意巴结。可这是所有人都说她好,甚至一开始把宝钗当成情敌的黛玉最后也被感化,掏心掏肺的叫好姐姐。其实宝钗的好,不是出于任何俗套的目的,只是一直以来,她一直把“得体”作为自己做所有事情的准则,并一直践行的结果。
你看,宝钗总是得体的,不论说话、做事、做人,一切只为得体,不为自己。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所有人都说宝钗的好,但同时所有人却同样能从宝钗身上感受到一段不可逾越的距离。这种距离有人理解为无情,有人理解为面对优秀的人难免会有的自卑感。我的理解,则是因为宝钗早已经真正的把俗世看的通透,一眼能看出别人想从她那得到的东西,而她自己却也从没想从别人那里得到什么,而别人自然也找不到可以馈赠给她的东西。这种不对等的关系才让人感觉到压迫感甚至愧疚感。放在任何时代,宝钗这样的人,或许会极少有交心的朋友。但是宝钗自己又何尝需要有人走近她的内心?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