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桃花,诗人,白居易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大家好,我是绛珠草,很高兴为大家作答。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诗人作此诗时正任江州司马一职,由高位的左拾遗被贬为司马,心情的沮丧低落,逆旅的沧桑都融入了“人间四月芳菲尽”里。当看到“山寺桃花始盛开”时,诗人对自己的前途和命运又充满了美好的希望。
诗人登山时己届孟夏了,正是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不期在大林寺突然看到了一片刚刚盛开的桃花,一扫之前因为春忽忽离去而怨恨、恼怒、失望的心情,而变得惊异、欣喜、甚至心花怒放。“始盛开”与“芳菲尽”相呼应,它们字面上是记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写诗人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由愁绪满怀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诗人曾为恋春、惜春、怨春归的无情,其实都是错怪了春,春并未归去,它只是如同一个淘气的小孩似的躲到山寺中来了。此诗用桃花代替了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且把春光拟人化来描写,写得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立意新颖,构思巧妙,趣味横生。
个人观点,希望能帮到你。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白居易一生诗作近三千首,活了七十四岁,粗略算一下,一个月大概要写三四首,也就是一周一首诗,将近李白的三倍,杜甫的两倍,实实在在的高产诗人。和杜甫一样,白居易被后世誉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诗作《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充分反映了现实主义这一典型特征。然后这首《大林寺桃花》却别开生面,展现了白居易高远的浪漫主义情怀、绝妙的思辨才能和自然无痕的艺术水平。
原诗: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浪漫情怀
身在山寺,心在人间,诗人通过“人间”和“山寺”、“芳菲尽”和“始盛开”、“春归”和“转入”、“无觅处”和“此中来”一系列强烈的对比,构成一幅幅兴衰枯荣的画面,由点到面,然后又浓缩到点,想象力在短短四句诗中纵横捭阖,驰骋万里,蕴藏着惋惜、兴奋、惆怅和意外等多重情感。像一首古典音乐,初时如泣如诉,陡然柳暗花明,接着往事悠悠,最后意味深长。这种浪漫情怀既不同于李白的一泻千里,又不同于屈原的苍凉悲壮,而是耐人寻味,余音不绝。
绝妙思辨
之所以耐人寻味,在于诗人绝妙的思辨才能,通过对时空转换的切身体验,既说明了自然万物循环往复的客观规律,又阐明了人生潮起潮落的处世哲学。人间已至四月,山寺的时间仿佛被推迟了,眼睁睁看着人间春已归去,哪知道却又在此处相逢。时间和空间在这里转换了,这是受地理因素导致的自然现象,也是表面现象。对于人生来说,总会面临人生的暗淡时光,像匆匆而去的春天一样,芳菲已尽,恨恨不已,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像大林寺桃花一样,眼前一亮,柳暗花明。这里既有自身期许之味,也有劝诫世人之意,不同的人读来,各知其味。
自然无痕
与其说这是一首纪游诗,不如说这是一首哲理诗。虽是绝句,观若古风。诗人高超的艺术水平可见一斑。《大林寺桃花》和苏轼的《题西林壁》有相似之处,却更显飘逸,预理于景,意在言外,自然天成,不露痕迹。
白居易写下这首诗时正好四十五岁,“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以诗人的才情,这个年龄对万事万物已经看的相当通透,早年仕途的雄心壮志已经消磨殆尽,此时虽遭贬谪,却已豁达开阔。这一点可以从其晚年独善其身的生活状况得到验证。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网图侵删)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全诗表达了诗人对春的热爱。
《大林寺桃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于元和十二年(817年)初夏在江州(今九江)庐山上大林寺时即景吟成的一首七言绝句。
此诗说初夏四月作者来到大林寺,此时山下芳菲已尽,而不期在山寺中遇上了一片刚刚盛开的桃花。诗中写出了作者触目所见的感受,突出地展示了发现的惊讶与意外的欣喜。全诗把春光描写得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立意新颖,构思巧妙,趣味横生,是唐人绝句中一首珍品。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