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学习孟母三迁换不同学校,尝试解决孩子学习的问题真的有必要吗?
孩子,孟子,环境学习孟母三迁换不同学校,尝试解决孩子学习的问题真的有必要吗?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学习孟母三迁换不同学校,尝试解决孩子学习的问题真的有必要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是张旭语文,很愿意与您一起探讨问题的实质!
古往今来,人们用孟母三迁的故事主要佐证两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是:家长在孩子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第二件事情是:环境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但是,大家忽略了一个具有决定作用的原因:孟子的好学。
正因为有了孟子的好学,才导致个孟母的三迁。
试想,如果孟子不好学,他就不会去学筑坟墓和哭拜的事,也就不会去学做生意的事。孟母肯定也不会三迁。
所以,迁与不迁是由孟子是否好学决定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换学校必须要考虑孩子是否好学。否则,换与不换没有实际意义。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看到题主的问题,笔者想到的是为什么今天我们的教育环境好了,而“孟子们”却离我们越来越远呢?
“昔孟母,择邻处”,战国时有一位伟大的母亲――“孟母”,为儿子的学习成长三次搬家。孟母三迁的故事千古传诵。
图片来源于网络
孟母的格局够大,眼光远。
古时候,民风纯朴。孟母为给儿子选择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做出了努力。孟母的格局够大,眼光远。从“三迁”的经历中,可见她平时对孩子的教育非常严格,非常如法。孟子的成功,妈妈功不可没。
孟子虚心好学,终成“大儒”。
孟子不负妈妈所望,刻苦学习,胸怀天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成功了,外因重要,内因能决定作用。
人们对教育的观念变了?还是教育变“功力”?
今天很多家长为孩子读书,搬家的次数超过了孟母,可是孩子离“孟子”越来越远。
孟母为孩子营造良好学习环境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如果家长仅仅是给孩子择校,为了“学习而学习”,不注重孩子人格的培养,那择校的意义适得其反。有些家长给未成年的孩子选择外国学校读书,别忘了中国才是孟子的故乡。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谢邀请!
回顾孟母三迁!
孟母三迁即孟子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迁居。《三字经》中说:“昔孟母,择邻处。”词语解释为孟子的母亲为了使孩子拥有一个真正好的环境,煞费苦心,曾两迁三地。
理论支撑:
有语道:人是环境的产物!还有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充分说明环境对一个人产生影响的重要性。基于这些理论,我认为孩子应该到具有好的管理、好的学风、校风的学校学习。
个人体会和感受:
当我有了孩子后,就开始关注我们周围的各学校的管理及校风。我眼见着某中学的孩子大门口每天徘徊的不良青年,也听在其学校周围办公的朋友说起该学校长廊上抱在一起互啃的中学生、吸烟的孩子。
如果我自己的孩子进了这样的学校,浸泡在这样的学风校风中,很难想象会变成什么样子。所以,我从来没打算让我的孩子进这个学校。
学校换与不换要看自己孩子本人具体情况。
学校换还是不换,前提是,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我们一定要让自己 的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才有资格去挑选好的学校。如何你自己没有营造好自己家庭教育环境,也没有花精力去让自己的孩子养成好习惯,那就不要到处“祸害”别的学校。
如果孩子是因为学习成绩跟不上,那就要认真的、多维度地观察和分析他成绩跟不上的原因,是因为智能问题、学习习惯问题、还是与老师的关系问题造成的?
如果是智能问题,我们就要看看自己孩子对哪一块感兴趣,再作适当的调整。因为孩子智能不一样,所擅长的也不一样。
智能有哪些呢?美国著名发展知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道博士提出多元智能理论,即八大智能,代表了每个人所具有的8种不同的能力,分别为:语言度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肢体-动作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和自然智能。
其实理论上来说,孩子都是一个爱学习的的个体。你和孩子共同寻找,让孩子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去努力,当这一项足够让孩子自信时,可以带动其他能力的发展。
如果是与老师的关系问题造成的,我们需要和孩子心平气和地认真谈一谈,了解孩子与老师之间关系不和谐的缘由。
一起讨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并且家长也可以和相应的老师作良好的沟通,看看双方有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在这个关系中,家长这个角色就一定要谨慎和智慧。如果发现彼此之间已经达成无法和解的关系,我们要和孩子反思在这个问题中,自己要负多少责任。如果孩子能真正去反思并认真去调整那当然是最好的。如果是因为老师的问题大于孩子的问题,比如教学方法、教学态度等问题,建议转到其他学校。
如果是习惯问题,那就需要家长和孩子共同好好补补这一课。
好习惯的养成最好时期是2-7岁前,这个时期,作为家长如果愿意付出10的努力,那么之后的孩子管理,你只需要1-2分精力就好,如果这个时期没给孩子养成良好的各种习惯,那么你所要花的精力20分,可能还不一定是你想要的结果。
3-6岁是人生中至关重要的阶段,被称为“潮湿的水泥期”,可塑性很高,个人的85%-95%的性格都在这个时间段形成。当孩子7--12岁时,喻为“正在凝固的水泥期!”这时需要“打碎”重建,这是痛苦的过程,需要家长多学习育儿知识,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并及时给予相应的支持与帮助。
小结: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