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诗歌中的诗眼该如何掌握?
诗眼,动词,诗歌诗歌中的诗眼该如何掌握?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诗眼,诗中最精彩,最警策,甚至能让读者引起联想,或者共鸣的地方。比如“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豈是蓬蒿人。”比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比如“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比如“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苏轼说:“君虽不作丹青手,诗眼亦自工识拔。”
丹青有画眼,文章有文眼。“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文眼。抱石先生山水独具画眼,其点景人物生动有趣,一幅画因为人物精緻,顿时生动。宋雨桂見过先生画山水,先写人物。
画眼似可经营。文眼,诗眼靠灵感,不易获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如果把整首诗看作是一张脸,其中的炼字就是眼,把这个眼睛睁开来,熠熠生辉,别人望过来,就被这一汪秋波吸住。雄竣之诗此眼炯炯,纯情之诗此眼纯净,香艳之诗此眼妩媚,友谊之诗此眼纯朴,史实之诗此眼深邃,战争之诗此眼雄健,豪侠之诗此眼险透,儿女之诗此眼朦胧,妓酒之诗此眼淫邪,敷衍之诗此眼世故,马屁之诗此眼谄媚……,如此而已,岂有点睛之他目?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写诗小常识:
1,开头:起首贵突兀,如高山坠石,不知其来,不知所去,令人惊绝。
2,中间:承传主张。有精彩的开始,承接不妨和缓,转折处再要求突起,显得有波澜、有曲折,避免平舖直叙。历代诗人主张:突兀后平接,继而用\"得非\"、”乃无“的怪叹语气喝起,竭力渲染,描绘,光怪陸离,竭尽变幻神奇,目眩不已,一波一澜,尽翻腾之能事。
3,结尾:诗的结句,历代诗家至为注重。即所谓\"一篇之妙在乎落句“。后又多被诗人称为“诗眼\"是也。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诗眼,确有其说。一义是读诗的眼光眼界。二义是诗中的关键词或句,它是破解一首诗的窗口,抓住它你就可正确理解全诗的意思。如李商隐的《无题.其三》(相见时难别亦难)抓住丝(思的谐音,与泪两字,理解这两句(直到生命结束,思绪方止,眼泪才干。进而知道这是一首写爱情的忠侦不渝的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一、什么是诗眼?
诗眼就是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篇、全联或全句的词语,它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具体阐释如次:
1、能集中体现作者思想情感
这种词语一般具有浓厚的情感色彩。
比如:陆游《书愤》中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其中的“空”字,流露出作者自许塞上长城、满腔报国热忱却一直到老仍报国无门的深重的怅惘与悲愤,读之令人扼腕,准确深刻地点明本诗主旨——抒写悲愤之情。
2、具有概括性、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或情趣性
这一般指动词,如大家非常熟悉的王安石《泊船瓜洲》中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其“绿”字诗思深沉,情思浩荡: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江南春风和煦、百草逐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绿之景,又在这盎然生机中展示出作者当时奉诏回京的喜悦,还流露出作者经历第一次罢相之后,虽被再次征召回朝,但不能不产生的重重忧虑,其高度的概括性,丰富的表现力,的确让人称道,难怪王安石不厌其烦,易“十许字,始定为绿”。
3、能笼罩或点染全句、全联、全阕甚至全篇
比如:白居易的《比如:长相思》上阕:“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其中的“愁”字,就是全阕的诗眼。读完前三句,尚不足为奇,就写两条河在流,流到瓜洲的一个古渡头,但一读出“愁”字,词意就陡然变化,山水含愁,万物齐悲,主人公的哀愁弥漫山水,充塞天地。一字点醒全片,产生了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二、怎样才能找准诗眼呢?
第一, 就一首诗而言,指某一联或某一句,它们一般是:
1、 全诗的主旨所在;如:高适《山中留客》中“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湿衣”。
从诗题看“留客”是主旨,此二句用那令人神往的意境积极去诱导点燃客人心里那要欣赏春山美景的火种,故应是诗眼
2、 含有某种哲理的诗句;如:朱熹《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二句。
3、 全诗最精彩和关键的诗句,尤其是精炼的动词,形容词所在的诗句。如:林逋《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以“横斜”描绘梅枝稀疏的倩影,以“浮动”状写梅花缕缕袭来的幽香,再以朦胧的月色,清澈的溪水衬托,表现了梅花的高洁、优雅的气质风韵,故为诗眼。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