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大学对你而言是什么?为什么?
大学,自己的,的人大学对你而言是什么?为什么?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在名校里,学习沦为副业,主业则是令人身心疲惫的形形色色的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有价值的,建立人脉、培养课堂内忽视的能力、给校园带来气氛和活力。
问题在于,你参与事情越多,你能做好的事情就越少,并且最后什么事情都做得不理想。
学弟学妹可能在答辩场的聚光灯下,见识了很多嘉奖的获得者,他们的头顶上戴满了让人头晕目眩的光环。但光环背后,所做的事情是否真的有价值有质量,往往容易忽视。
因为大家都学会了如何去编织出好看的光环,巧妙地定义出很多“首次”、“唯一”、“突破历史”,细心地记录下很多“10万+”、“千万人”、“1个月”等等让人听了就忍不住说“卧槽,牛逼”的数字。
我曾有幸和一个学长聊天,他就是那种头上戴满了光环的人,而且他善于编织光环,在自我营销方面他简直是个首屈一指的天才
《华尔街之狼》
一次我向他咨询有关某某奖项的答辩难度,他给我详细地分析了潜在竞争对手,我心里惊叹学长竟知道如此多的小道消息。他笑说:答辩台上,哪个人没有水分?这其实就是个X王的舞台。
我觉得他的话语过于偏激,可能是因为他本身就是这样的人。
“精英教育”鼓励学生去参加形形色色的活动,但参与的事情越多,往往结果就越不理想。
整个系统之所以可以运作,唯一的办法就是每个人,包括教授在内,降低他们的要求。
诚然,精英学生的确努力,他们作为一个群体,一直都是聪明的,但是如今他们所做的事情的质量却未必能够保持高标准。
虽然上仍然可以看到梦想家和理想主义者,但是他们的存在完全是锦上添花。
他们在高校的立足并非真正是高校追求教育多元化和教育公平,仅仅是点缀式的学生取得成就还可以为学校提供自我赞美的题材。
除此以外,还有一种“精英教育”的牺牲品: 没有精英教育的命,染了精英教育的病。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光环也不是想戴就戴的。
那些叱咤风云的学生组织头头,可能从小就是一位交际花;那些屡获大奖的科创大神,可能在初高中就开始沉迷编程和单片机;那些默默拿下专业第一的学霸学神,可能就是智商比你高得多;那些经历丰富、见识甚广的博览者,可能家里条件比你优渥得多。
——可能他们从小就以精英的标准被培养。
然而从高考厮杀出来的草根,有多少人具备这样的命途。
心态沉稳的人,可以不被受精英教育蛊惑。例如,我身边的一位同学,答疑从来不去,和老师讨论也是不存在的,不在乎划重点,然而每次考试都能拿最高分。面对繁多的荣誉、奖项,总是保持镇静,凭学习成绩默默拿下优秀生一等奖学金。
虚荣心高涨如我,却容易被精英教育赋予不正确的欲望。
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我们一直被灌输一个错误的理念,认为只要自己足够努力,就可以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然而现实中有很多事是不可能的。就我而言,不论我处于什么年龄段,多么想要成为棒球手、摇滚乐明星或音乐会钢琴演奏家,这些都是不可能的。
人的天赋各有不同,再加上体能、个人魅力、外表、智力等与生俱来的特点,就决定了现实的差异。
没有精英教育的命,染了精英教育的病,显然是徒增痛苦和煎熬。
2/4
大学的意义是什么,年轻人应该怎么做?
硬实力只能支持企业一时的发展,软实力才能决定一个企业能跑多远。
——任正非
大学里,有这样一种“废人”。
他们原本也是天之骄子、智商超群,求学路上攻城略池、一路辉煌。到了大学以后,他们刚开始仍保持了一段时间的佳绩,但慢慢地就变成了堕落的天使:
几乎一整天待在寝室,外卖的诞生甚至让他们足不出户,在寝室做什么呢?玩电脑游戏。讽刺的是,他们智商优秀,玩起游戏来更是战无不胜、乐此不疲。
他们最后延期毕业了,家长来电话哭诉:怎么你们这个学校把我的孩子变成这样?我一开始觉得,他自己不努力,学校又能做什么?
但现在的我认为,责任就在学校身上,问题的根源在于:人文教育(通识教育)的缺位。
如今的高校,特别是工科大学,普遍注重科学知识,而缺乏人文教育(通识教育),一般是用教室大、学生少、质量堪忧的选修课来弥补凑合。这样带来的后果是严重的。
做题目、考试、学习科学知识时,我们只会问:这是正确答案吗,这是重点吗?
而学习人文知识,欣赏艺术作品时,我们会思考:这和我的关系是什么呢?
缺乏人文教育,我们茫然没有方向,没有自己的价值观。于是有了那些“头顶光环的年轻人”,有了那些“废人”。
人文教育缺乏的恶果,不仅作用在学生上,也作用在一些领导者上。
他们是一群过于领域化和专业化的精英,他们往往被专业桎梏,不能突破自己的专业背景思考问题,目光有限,错失大局。
年轻人应该怎么做?
大学的使命是把青少年转变成人。
哈佛前校长詹姆斯说:我们在大学的大部分所学都会慢慢淡忘,剩余的部分其实就是你自己。科学知识会慢慢淡忘,而人文教育所培养的价值观念却非常持久。
大学4年,是青少年转变成人的黄金4年。如果只是为职业发展做准备,忽视其他方面的培养,那是荒谬的。
美国的高校教育面临很多问题,中国的高校似乎也在亦步亦趋地跟在后面:一切以科研为中心,一切以技术为中心。
普通人没办法改变历史规律,只能寻求自救。
第一,要自己主动去接受人文教育,也就是多看优秀的书籍、优秀的影视作品、优秀的艺术作品等等。学习人文知识和接受艺术的熏陶,让灵魂惊醒过来。
第二,找寻自己的使命。
名校一边阻碍自己的学生完成自我找寻的使命,同时又邀请成功人士在大学毕业典礼上发表激动人心的励志演说,这简直不可思议,甚至令人恶心。
学会自我思考,学会自我反思,避免掉入他人哺喂给你的思想以及为你设计梦想的“二手生活”。弄清楚“我想要”的前提是,明白“我是谁”。
如果不解决“我是谁”的问题,我们只会说“要钱”、“要豪宅”或“要名校”,最终和“我”没有关系。
如果你已经陷入高校教育的陷阱无法自拔,甚至出现心理问题。某天醒来后,对你自己所做的一切产生质疑,那么你不妨休学整顿。
我的一位朋友,就勇敢地实现了一场gapyear。
新西兰workingholiday上半程结束 2019.2-2019.6
在过去的5个月里,我在新西兰这边土地真实的体验到什么是一个backpacker 背包客。
每天起床只需要关注温度随便拿起几件衣服就穿,不需要考虑搭配不需要考虑场合。
每天不需要化妆,在这边用的最多的就是防晒
每份工作不适合就换,想做什么都可以尝试去做,不需要害怕失败不需要焦虑前程
自己可以自由决定在哪个地方待多久以什么方式去了解这个地方
每份工作跟同事打招呼的第一句就是whereareyoufrom,你永远没有办法猜对你旁边的工友来自世界的哪个国家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