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中国“忍”文化包含哪些方面?有哪些名句名典?
中国,文化,勾践中国“忍”文化包含哪些方面?有哪些名句名典?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也是在讲“忍”,但这里的忍则强调仇恨与报复,这种“忍”有时就会带来血腥杀戮的残忍局面。
例如,台湾著名历史学家柏杨在讲到吴越之争时说道:“卧薪尝胆的忍耐是越王勾践握在手中的一种更厉害的‘秘密武器’。”
即将忍耐最为复仇的武器,将仇恨的种子埋在心中。当然,站在今天的角度,人们更愿意相信勾践的忍耐是忍辱负重之“忍”,但是如果今天的我们将这种“忍”用来铭记仇恨以寻求报复之机的话就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情了。
委曲求全,忍让屈从从忍耐的目的来看,除了养精蓄锐的一时之忍,也有委曲求全的长期之忍。这种“忍”则是出于自身利益和目的的考虑,心甘情愿地忍耐屈从,不做反抗斗争,只知道坚持忍耐妥协,以换的片刻的安宁。例如,我国清朝末年,面对强敌的入侵,清政府选择一味地忍让屈从,割地赔款,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以换得统治集团的利益。
逆来顺受,没有原则和限度的忍耐,使得精神麻木当忍耐完全失去我们的思想、情感和意志的时候,忍耐就变成了一种麻木的心理,而具有这种心理的人也会失去斗志,活在自欺欺人里。在新文化运动期间,鲁迅、胡适、陈独秀等对国人的这种麻木不仁进行了强烈的批判。例如鲁迅笔下的阿Q所体现出的“忍”则完全等同于奴性与颓废,是封建毒素的代名词;陈独秀也谈到国人过于忍让,缺乏抵抗力,抵抗力的薄弱是国家衰亡的最大病根。这里的“忍”已经变成了精神的麻木,从而表现为逆来顺受,任人宰割,不懂反抗,丧失了奋斗的动力。这种“忍”是封建专制统治下的糟粕,应该丢弃。但是,当今社会也会看到这种逆来顺受的“忍”,例如一些打着“随遇而安”旗号的佛系青年们,实际上也是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任由命运摆布的行为。
综上,中国“忍”文化的内容包括有忍辱负重、谦和礼让、收敛锋芒等的积极含义,同时也包含残忍无情、委屈求全、逆来顺受等的消极含义。“忍”文化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我们在精神疲惫时寻找心灵的港湾,帮助我们化解人际关系中的诸多矛盾,帮助我们求同存异,建立信任,达到双赢。当然,今天我们发扬“忍”文化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中国人在怎么"忍",请看几个典型事例。
一 《水浒传》的故事。《水浒传》是中国官逼民反,最后不得不反的典型例证。水浒中的许多人物多是被逼得忍无可忍时发难的,尤以林冲武松为代表,像李逵那样稍有革命性的比较少,因为在任何时代统治阶级的思想总是占统治地位,老百姓都喜欢当顺民当良民,和为贵,息事宁人是中国人一向秉承的一种精神的追求,所以水浒传最后有宋江带头招安,做了反民做顺民,也算改邪归正。侠义小说中的快意恩仇书剑天下,它的前提是以"和"与"忍"为内在本质的,“忍"是与"和”相辅相承的,"忍"是"和"的前提和形式,"和"是"忍"的内核与结果。金庸和古龙莫不如此,如果他们的侠义小说中的正面人设一开始就乱杀一气,不问青红皂白,可能读者也不愿意,更不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忍让精神。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民间流传的“三尺巷"故事“退它三尺又何妨"广为流传,就是因为他用忍让行为达到了邻里和睦的效果。
二 苏轼和佛印的故事。苏轼一生颠沛流离,命运多舛,据说与他个性很有关系,他才高八斗,治政为文皆为好手,但为什么拿到手的却是一副烂牌。他的好朋友佛印看出了这一点。有一次苏轼问佛印,我怎么能够改变自己遇事心急火燎,爱发脾气,大呼小叫,不能忍的毛病,佛印给他出了一个主意,你今天回家就让仆人每天打你耳光子,直到仆人打到不想打为止,据说苏轼真的听从了佛印的话,回家后让仆人打耳光,开始仆人不敢打,以为老爷犯神经,开玩笑,最后在苏轼说明原由后才真正打了,仆人打得很痛快,很爽心,因为平时苏轼对他们常常没有好脸色,非打即骂,苏轼让他们打耳光,也算让他们宣泄了积在内心的郁火,仆人们自此和主人形成了较好的人际和谐,做事的积极性提高了不少。几天后,苏轼认为自己忍性已经练成了,写了一首诗就让仆人乘着小船送给佛印,佛印看完了诗,就在诗的背面写了一个大大的"屁"字回还给苏轼,苏轼见佛印不认可自己的忍性就算了,还写信辱骂自己,怒气冲冠,脱口就骂佛印"死秃驴"“赖和尚”,并立马命仆人驾小船到江南去找佛印,佛印料想苏轼会不依不饶,找上门来,所以早早来到江边,等候苏轼到来,苏轼到来后自然是一通猛问,佛印嘻嘻一笑说:“苏大人,你说你的忍心已经练成了,我一个"屁"字就把你从江北吹到江南,你这忍心也太差了,而且你到现在还余怒未消。"听了佛印的一番解说,苏轼愧疚地低下了头,自此以后他就改掉了这个坏毛病,旷达洒脱,与天地为伍,山川形胜皆为所乐。
中国的忍文化博大精深,广为传承,渗透到各个文化生活领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无孔不入。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中华民族是一个极具坚忍力的民族,“隐忍”“谦让”是自古以来就有的传统美德。儒家的内圣、道家的守柔、佛家的慈悲,都具有“忍”的内涵。“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有所忍才能有所成。《尚书》中周成王告诫君陈说:“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孔子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君子无所争”;老子的“天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以及佛教的“六度万行,忍为第一”等等,讲的都是“忍”之道。
历史上的忍之典故
忍在传统意义上被看作是一种美德,意味着内心坚毅而决绝。能忍人所不能忍,这是一种极高的修养和境界。翻开尘封的历史,关于“忍”的典故不胜枚举。
上一篇:北京到底什么时候能恢复正常?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