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中国“忍”文化包含哪些方面?有哪些名句名典?
中国,文化,勾践中国“忍”文化包含哪些方面?有哪些名句名典?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中国“忍”文化包含哪些方面?有哪些名句名典?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中华民族的善忍的民族,中国人民是善忍的人民。同中国其他文化一样,中国的“忍”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了数千年的发展沉淀,具有极强的民族认同感。即便是经历了新文化运动期间,如鲁迅、胡适等众多先进知识分子的强烈抨击,在今天,以“忍”字为核心的忍文化仍然被许多人推崇。我国的“忍”文化包含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遇事忍让、忍辱负重、宽厚他人等的正面含义,二是残忍无情、性格软弱、不思进取等的负面含义。想要认识中国“忍”文化,必须从这两方面用辩证的眼光来把握。
一、中国“忍”文化的发展
中国“忍”文化同其他文化一样,也经过了起源、融合、沉淀等过程。
从“忍”字含义分析中国“忍”文化从“忍”字的结构来看,属于六书中的形声会意字,从心刃声。心上有刃,因此与“心”有关。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讲到:“忍,能也。能者,熊属。”能是属于熊类的一种野兽,他的皮毛之下有强壮坚硬的筋骨。由此看来,“忍”所表达的是一种内心的坚毅决绝、坚韧、坚定的意思,这与我们一般理解的“忍字头上一把刀”的意思有所不同。从我们常说的含有“忍”字的词,如忍耐、容忍、残忍等所表达的语义来看,“忍”包含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敢于行的能干,就是能够做出常人做不到的事,如忍者、残忍等;二是敢于止的能耐,即那些可以做但是没有去做的行为,比如隐忍、忍让等。
“忍”文化的形成及发展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儒、道、释三家。这三家的思想中都包含了“忍”。孔子有“小不忍则乱大谋”,指出了“小忍”与“大谋”之间的关系,即忍是手段,忍是为了实现心中的谋略;老子有“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强调要拥有宽广的胸怀,心甘情愿地服务他人,不计回报,不争名利;佛家有“六度万行,忍为第一”,认为人活着就要忍受一切苦难以进入涅槃的境界求得解脱。同时,“忍”也得到了许多帝王的不断推崇和渲染,“忍”文化则在儒、道、释三家思想的基础上经过融合发展,渐渐渗透到人们的观念、习俗和行为当中。
《忍经》——中国“忍”文化走向成熟的标志要谈“忍”文化不得不提由元代学者吴亮所编著的《忍经》,这是中国第一本以“忍”命名的书。虽然这之前,“忍”文化已经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也有了数量可观的信众,但关于“忍”的论述都是分散在各处,并没有为之专门编撰成书,《忍经》则汇编了历代名人关于“忍”的言论和事例,是一本以“忍”为核心的著作,这标志着我国的“忍”文化由分散走向系统,走向成熟。
中国“忍”文化中的积极含义说到“忍”文化,我们大多数想到的是忍辱负重、胸怀宽广、谦逊礼让等积极的含义,所以我们先谈“忍”的正面含义。
能屈能伸,忍辱负重,忍一时之气以待来日表面上看,“忍”似乎多为弱者的表现。因为处于弱势地位而不得不选择忍。但这种柔弱背后也有坚毅的一面。
《广雅·释言》认为“忍, 耐也”。
《荀子·儒效》中也说:“志忍私, 然后能公, 行忍情性, 然后能修。”
意思是在意志上能够抑制私欲然后才能公正,在行为上能抑制感情然后才能有好的品质。所以,作为能耐之“忍”体现了一种坚毅的人格力量和自我克制的能力。这种“忍”不是唯唯诺诺、逆来顺受的忍,而是养精蓄锐、韬光养晦的忍,看似在退让、逃避,实际上是为了达到更远大的目标。例如,韩信忍了市中恶少的胯下之辱,最后能得封王拜将;张良忍了桥上老人的拾履之辱,得到辅佐帝王的奇书;越王勾践忍了卧薪尝胆之苦,而后灭吴称霸。这些事例都很好的诠释了“君子之所以取远者,则必有所持。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这便是中国“忍”文化中体现出的能屈能伸,忍辱负重的精神。
礼让谦和,心胸宽阔,容忍他人过错毛泽东对“忍耐”有一段非常精辟的剖析:“凡是忍耐,多想自己缺点,增益其所不能;顾全大局,只要不妨大的原则,多多原谅人家。忍耐最难,但作为一个政治家,必须忍耐。”
这里的“忍”是宽厚、仁爱之忍。在历史上也有许多著名的例子,如唐代张公艺以“忍、孝”治家,使得九世同居的大家庭也能和睦相处,后人为了纪念他,修建“百忍堂”,至今仍被传为佳话;再如清朝宰相张英用“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成功化解的邻里纠纷,“六尺巷”的故事如今仍是美谈。这种谦逊、宽厚的“忍”常用在处理家庭矛盾、邻里纠纷和人际关系上,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仍然需要这种忍耐艺术。不论是对待家人还是朋友亦或是在工作中,我们都应该宽以待人,不要为了一点小事斤斤计较。
大智若愚,收敛锋芒,隐忍自己的才智和技艺老子曾言:“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指的就是真正有才学的人都不会随处显露自己,懂得藏拙,明白“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道理。例如,范蠡在辅佐勾践灭掉吴国后,敏锐地察觉到勾践是个只可同患难不可同富贵之人,及时收敛锋芒,请求隐退,正是这种敢于止的“忍”让范蠡和文仲的结局完全不同。虽然今天我们更喜欢说,有能力就该表现出来,不然别人看不到,但是,这也并不意味着招摇和炫耀,当你的才华不足以撑起你的梦想时,仍然需要这样的隐忍来磨平自己的心气。
以上是中国“忍”文化中的积极含义,“忍”文化内涵丰富,蕴含着人们待人、处事的大智慧,是意志坚强、眼光长远、宽厚谦让的体现。
三、中国“忍”文化中的消极含义
“忍”除了积极的含义,也有消极的含义。这种在词意上的正反兼容现象有学者将之称为“美恶同词”。在《劝忍百箴》的序言中也有谈到:“凡坚而能止曰容忍,坚而能行曰强忍。容忍仁也,强忍义也。残忍则不仁不义矣。”可见,忍的反面含义也是不容忽视的。
残忍无情,做出常理难容之事上一篇:北京到底什么时候能恢复正常?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