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一直坚持阅读,但是文字功底不好,要怎么练习才能写出高质量的文章?
自己的,素材,文章一直坚持阅读,但是文字功底不好,要怎么练习才能写出高质量的文章?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搜集素材只是基本功,要真正写得好还得付出超出常人的心血。所以大作家多因“坐家”而得肠胃病,长寿的也不多。传说西汉杨雄写完《甘泉赋》,梦见自己肠子出来了,第二天就挂了。再如曹植“精意著作,饮食损减,得反胃病也。”上述李贺的母亲,某天看到儿子的草稿写得多了,就要说这孩子这样搞创作太辛苦——“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李贺24岁就早夭了……更惨的就不罗列了,总之大作往往都是呕心沥血绞尽脑汁之作。相比之下,我比较推崇当代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活法——成为职业作家后,开始练跑步。每天凌晨4点起床,写作4小时,跑10公里。从1982年坚持至今。要努力创作,也要拼命保养。
有点扯远了。
搜集素材就是输入,素材的运用就是选择、联接、输出。打个比方:你有一个大橱,里面本来空空如也,一开始随便往里面扔衣服、袜子、裤子、围巾、领带等等(这就好比各种素材);衣物多了以后你得整理:挂外套的空间、放袜子的抽屉、挂领带的格挡等等(素材多了,分类才便于运用);如何使用?就是你每天出门时的着装搭配:按颜色搭配、按材质搭配、按用途(如商务、运动、会友)搭配等等(将素材按主题编排成文)。
当然,这样的写作只能算是一种堆砌素材。但只要堆砌得符合逻辑,也就能算基本成文了。
记得小时候的游戏吗?用20张纸条按4个要素时间、人物、地点、干什么分别填空。每个要素写5个答案,然后每个小朋友分别随机抽取一张纸条进行拼接,如果得出的结果是“世界末日那天”,“吉士哥”“在李小呆的课桌底下”“做早操”这样的句子,按照语法规则也算成文,但因为是反逻辑反现实的情形,小朋友们一定笑得乐不可支。但如果是“今天”“你的同桌”“在食堂里”“啃鸡腿”,那就可以算是顺理成章了。
这就是对素材初步的运用,如果要进一步提升,就得事先构思立意与谋篇布局。
二、 立意与布局
立意在于独特,第一个夸孩子脸蛋像红苹果的是天才,第二个这样夸的是庸才,第三个则是蠢才。如古人写秋天多表现萧瑟、悲观,今人则多表现收获、成熟;可以写秋天衰败的景色如“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也可以写秋天美妙的景色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能出于意外,又合于情理,出奇制胜。
宋代出题目考作画。比如“乱山藏古寺”。一般画家都先画群山,然后画山里露出几个寺庙塔顶或者小半个建筑。得第一名的画家在群山之中,画一幡竿,一个和尚担水而入。再如“嫩绿枝头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大多数画家用花卉来表现。得第一名的画则是在春天的柳树丛中有一座小亭子,绿杨隐映下,一位红唇美女凭栏而立,略有所思。
布局指叙述/议论顺序与详略分布。是顺叙、倒叙、插叙还是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是一段描写一段议论,还是先列三个事例再加一段总结……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脉络既定,那么往里面填充的素材就要有详有略,就是聚焦和增减得当。美国剧作家罗伯特·麦基说“我们生命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但在影片中却很少看到人们工作的场景。其原因很简单:大多数工作都是乏味的……观看他们工作却是一件乏味的事情……这就是为什么在那些职业类型——法庭、犯罪、医疗片中,我们仅仅聚焦于那些工作问题难以解决的时刻。”写作也是如此,大家共有的体验、一般的体验可以不用多说了,更多篇幅留给新鲜的、独特的但却能引发读者共情的内容。
三、 修改
除了战争时期的急就章,大多数传世文章都是一遍遍修改定型的。文章不厌百回改:长的如小说《红楼梦》,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短的如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最早是“到”字,后来又被改为“过”“入”“满”……王安石折腾了十多遍最后才选定“绿”字。就是当代作品钱钟书的《围城》,金庸的十四部武侠巨作也分别改过多版。最终版与初版面貌迥异。所以也有人认为文章是改出来的,这也是一种方法论。
作文无定法,有人把大部分精力花在前期搜集素材上,有的花在构思布局上,有的则花在修改上。但佳作往往都要经过上述这三个步骤。优秀的作者会在每一步反复比较推敲,在比较推敲中察同析异,通过察同析异来选择素材、联接素材、整合修改出自己的写作“套路”。从中磨炼出遣词造句的敏感性、叙述的逻辑性乃至自己的独特风格。
——————————
草稿(思路回放):
本文布局:
一、 开篇。
二、 主体分三个部分,采用顺叙结构。
三、 文末小结。
文中所搜集的素材:
一、名言佳句类:
1,《毛诗序》:“情动於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歌咏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关键词(应用维度)】文学产生、诗歌发生、情感表达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原典为“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出处为清代蘅塘退士孙洙编辑的《唐诗三百首》序言。
【关键词】熟能生巧、写作积累、依样画葫芦、模仿、取法乎上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唐】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关键词】相思、秋天、怀人、荷叶、愁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唐】王勃《滕王阁序》
【关键词】孤鹜、秋水
文似看山不喜平,若如井田方石,有何可观?惟壑谷幽深,峰峦起伏,乃令游者赏心悦目。或绝崖飞瀑,动魄惊心。山水既然,文章正尔。
——【清】袁枚《李觉出身传评语》
【关键词】写作之道、作文方法、山水
二、事例素材类:
孔子编《诗经》“古者诗三千馀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故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
——《史记·孔子世家》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
——《论语·季氏篇》
文选烂 、秀才半。
——陆游《老学庵笔记》
司马迁写《史记》“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戹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于是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还报命。”“百年之间,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太史公仍父子相续纂其职。曰:‘于戏!余维先人尝掌斯事,显于唐虞,至于周,复典之,故司马氏世主天官。至于余乎,钦念哉!钦念哉!’罔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
上一篇:假如你是此时的武汉人,换位思考,你内心害怕吗?怎么安慰自己?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