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真的只是普通的描述世外桃源般的生活那么简单么?
桃花源记,桃花源,陶渊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真的只是普通的描述世外桃源般的生活那么简单么?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谢邀请。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描述了一个自由平等,安贫乐道,与世无争的生活场景。
住在里面的人们为了躲避战乱,举家搬迁进入了这个与世隔绝的世外空间,从此放下了凡间的争斗,远离了尘世的喧嚣,尊从自己的内心,寻找到了生活的本质
———人活着,难道不就是为了简简单单的快乐吗?而这种快乐,无关名利,无关财富,只求采菊东篱,悠然南山。
《桃花源记》出自陶渊明之手其实一点都不奇怪。
陶渊明作为田园诗派的代表,有着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佳话,在人人都以仕途为荣的时代(其实现在也是!)弃官不做,宁愿清贫田野,去寻找自己的生活和乐趣,这样的勇气怕是极少数人才能拥有。
无独有偶,《桃花源记》并不是历史上唯一出世的代表。翻看古籍,特别是魏晋唐宋时代,各种上山遇仙,出海奇遇,所谓山上一日人间千年的志怪传说,比比皆是。
比如南朝梁·任昉《述异记》中的《烂柯人》,描写了一个柴夫,去烂柯山(今浙江衢州)砍柴,不经意间遇到了几个神仙在下棋。等他告别神仙,再下山去的时候,发现世间早已经换了模样。山上只一日,人间已千年的典故就出于此。
再比如唐·牛僧孺《玄怪录》中的《杜子春》,描述了一个钱财散尽的败家子遇到了赠其财富的神仙,跟着神仙入山修行,最终逃不过凡人七情六欲的传奇故事。
古籍中这些许许多多遇仙遇怪的故事,难道仅仅只是为了单纯地描述奇遇吗?当然不是。
这些故事和《桃花源记》一样,为当时或仕途不尽人意,或无心仕途,或醉心田野的士大夫们构建了一个世外桃源。古代的士大夫们一面有着学而优则仕,渴望有一番作为的理想和报复,另一面又感慨政治生活中的纷争与复杂关系,不断地有着入世与出世的矛盾。
想想现在,其实也一样。每年都有很多人去考公务员、事业单位,渴望成为编制的一员。每年也有人从公务员辞职,因各种原因义无反顾,甚至有的回到家乡,只为与亲人团聚。正所谓有人星夜赴考场,有人辞官归故里。
一个人怎么活,应该怎么活,没有统一的标准。应该有他自己的想法,哪怕过得好,哪怕过得不好,只要自己觉得好,才是真的好。
《桃花源记》就给我们指出了生活的本质——躲避尘世,也是可以的。如果不可以,请在自己内心的深处,盖一座属于自己的世外桃源。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你好,很高兴能回答您的问题。
我们在上学时都学过《桃花源记》这篇课文,陶渊明肯定不是为了单纯描写桃花源的内容,下面我将分两点作答。
第一,我们先要了解陶渊明所在的历史背景,陶渊明是东晋时期著名的隐士,当时的政治十分黑暗,为官者不仁,压榨百姓,这与陶渊明所理想的社会相差甚远,所以他才描写下了他心中所想之社会,其目的想于现实相对比。
第二,文中结尾处写到“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在我看来,这一段才是文章最重要的部分,刘子骥作为当时的士人都去寻找这一份乐土,这说明当时的社会是多么的没有希望,但是没有找到,这说明这种社会是不存在的,只能存在人的想象中,再怎么寻找也是徒劳。
综上,陶渊明所想表达的中心思想就是对桃花源的向往之情与不得桃花源的无奈之情,其次讽刺了社会黑暗,君主无能。
以上是我的回答,往采纳。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借用: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住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结桃花换酒钱。
何为普通,大厦将倾,时局势若倒悬,独享平静为普通,
何为世外,山河动荡,社稷危如累卵,偏安一隅为世外。
好比冠状疫情下的芸芸众生,简单的生活得之不易,在灾难过重的它国,活着就是世外。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邀,此问己答过多次。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陶渊明的很多诗都表现的是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陶渊明在二十几岁的时候,为了生活,开始了他的做官生涯,其实他是非常矛盾的。一方面想要报效国家,一方面又向往田园自由自在的生活。
当他彻底看透了官宦生活后,开始了他的隐居生活。
在这期间,他做过很多的诗,归隐田园之后他终于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桃花源记》这首诗,其实反映的就是陶渊明所想要追求的理想生活,和他对当时生活的不满。
所以,一方面表达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一方面也是对当下战争,黑暗现实的批判。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