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什么清朝皇帝上台,竞争对手好多都没杀就坐稳江山了?是这样的吗?
清朝,皇帝,汉族为什么清朝皇帝上台,竞争对手好多都没杀就坐稳江山了?是这样的吗?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问题补充: 历史上各朝各代皇帝上台几乎对竞争对手都是一场清洗,多次灭门灭族,对同胞兄弟、甚至父子相残的悖绝人伦的事屡屡发生,而清朝为什么仅仅屠戮甚至仅仅监禁就解决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第一、清朝不仅是我们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而且也是封建专制集权达到高峰的一个时期,说白了就是清朝的皇帝权利最集中、最大,其他人根本没有挑战的能力。
第二、清朝皇帝不仅集权,而且还勤政,因此,有效的避免了其他人的分权或擅权。
第三、相对其他朝代,尤其是明代,不知是民族的原因,还是家族的原因,抑或是地域、传统的原因,清朝皇帝的生育能力普遍没有其他朝代尤其是明代皇帝的生育能力强,子嗣相对较少,因此皇位竞争也就相对缓和。另外,清朝宗室管理及八旗制度等制度设计也有效的抑制或防止了臣下不法之心和不法行为的发生。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首先清朝懂得联合其他民族,清朝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的统治者虽然满洲八旗拥有一些特权,但并没有像元朝一样将各个民族分为三六九等。比如,准许满汉联姻。
多尔衮在1648年下令,准许满汉官民联姻。 当然,他这个准许满汉官民联姻是有条件的,不是所有的满洲人都可以和所有的汉人结婚,只允许包括汉族 官员在内的汉军八旗,绿营不可以,只有汉军八旗的人可以娶满洲女子为妻。满洲人要讨汉人做老婆也从汉军八旗这来讨。他们的后代可以讨,别的人不可以。虽然 我们说,他的这个措施范围很小,但是从另外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个规定对于消除民族偏见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对于其他少数民族也是如此,皇太极的一后四妃有个特点,都是蒙古人,都姓博尔济吉特氏。
皇太极为什么这样做的原因,就是和蒙古察哈尔部联姻,取得他们的支持,取得蒙古比较强的一个部,就是科尔沁部的支持。通过联姻,进行笼络,结成满蒙联盟。另外还通过为崇祯帝发丧来换取汉族人民的拥护。
清朝多尔衮入关以后他很清楚,他要夺取这个天下就要化解矛盾, 就要争取大多数人对自己的支持。他就不知道什么叫“统一战线”这个四个字,但是对于这个词他是很理解,所以他要采取措施,要赢得明朝的地主阶级对他的支持 拥护。所以怎么办呢?他就发表了一番长篇演讲,这中间几个字说:“夫国家之定燕都,乃得之于闯贼,非得之于明朝也”。我这个天下是夺自闯王李自成的,跟你 们没关系。我们进入中原,就是为你们报君父之仇的。明朝的皇上死了,我们替发丧。 结果他就真的举行仪式出殡,给埋了。这个礼仪很隆重,所以很多汉族地主阶级觉得这人不赖,所以就投降了。他的这个措施,成功地达到了分化汉族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这个做法,把矛盾又挑起,让汉族地主阶级投降于他。很多人,包括前明的皇帝的亲戚都投降。 其次,清朝沿用了许多明朝的制度。清朝入关以前是游牧民族,入关之后只能实行农耕,但是满族并没用农耕方面的制度以及文化研究,所以只能沿用明朝现成的制度。清朝统治者没有像元朝那对人民采取野蛮镇压的统治方式,以自己的统治方式强加到其他民族身上,而是采用了中原汉朝的儒家文化。元朝可以说是以武力来维持的一个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国家,它虽然拥有庞大的军事力量,但它的统治还是较为野蛮的,单从他们攻下一个地方就进行屠城这方面来说,就足以弄得天下哀怨四起了。 入关后,多尔衮将内三院改为内阁,设大学士,行使原先明内阁的职责。清承袭了明代“票拟”制度,即内阁对内外大小臣工的题奏本章草拟出批复意见,供皇帝审阅定夺。入关之初甚至完全就是吸收明朝的官员为清朝效力。 清朝迅速进入中原打下天下,那么大一片江山,谁来负责具体管理?所有军队加起来只有20万,不能把你的官兵都派去当官吧?所以面对者那么大一片江山,真的没有人干活。唯一有效的办法就是全盘接收前明的官员,所以这就是范文程草拟的那诏书写的“ 吏来归复其位”。在明朝当官的人,你只要投降,立即就能官复原职。这样不但可以以利诱来减少军事上攻城略地的阻力。我们可以看到多尔衮在向西北,华北地区用兵的时候,基本上没有遇到阻力。那明朝的官员都是望风投降。因为 他们知道,只要投降,我官复原职,无非就是两个变化,一,头发换了。二,衣服换了。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迅速稳定政局,因为统治者毕竟是少数不能完全处理所有的事务。这样照搬过来不但简单易行而且行之有效。 还有就是恢复科举考试,科举制度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明末清初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科举取士的思想在人民心中已经根深蒂固,所以清朝没有取消科举制度对于知识分子的安定作用非常大。使他们依旧有出路,依旧有可能出人头地,也就不会再去反抗。这也间接的安定了普通百姓。 在法律方面也是如此。清统治者取得全国政权之初﹐暂用《大明律》。
顺治二年(1645)﹐即以“详译明律﹐参以国制﹐增损剂量﹐期於平允”为指导思想﹐著手制订法典。三年律成﹐定名为《大清律集解附例》﹐颁行全国,十三年复颁满文本。其实际是《大明律》的修订升级版,清朝的历代皇帝,虽然结合本身统治需要,对律文条款、事例审定、审判程序手续等作过一些改定,但总的仍未超出“详译明律,参以国制”的范围。 其次在文化方面清朝也非常推崇汉族儒家。清自努尔哈赤开始就汉化,努尔哈赤本人能读三国,清朝进关之后没几年就与汉人无二致了。
康熙时期把四书五经翻成满文,把兵书翻成满文,把《水浒》《聊斋》《三国演义》《西厢记》等小说翻译成满文,进行交流。满人学习汉族的文化最好的一个例子,就是纳兰性德,他的父亲是康熙朝的大学士明珠,纳兰性德22岁考中进士。纳兰性德以词为见长,被誉为清代第一词人,也被誉为宋以来第一词人。纳兰性德是一个满族的青年,说满语,接受汉文化,这就说明清朝是满、汉文化合。清朝满族学习汉族的文化,学习中华优秀的文化,积极认真,编了很多的书,《全唐诗》,《全唐文》,《康熙字典》,《皇舆全览图》,以及《四库全书》等等。《四库全书》汇集了当时天下许多的善本、孤本、稿本、珍本,编到一起,3500种,79000多卷,230万页是双页,单页是460万页,抄了七部。很多的书经过战乱、灾荒,失传了,因为有了《四库全书》,今天还能看。 最后清朝统治者还有一些其他措施来巩固自己的统治维护国家统一。比如确定太子时不是看是否是长子,而是看智慧、能力以及手腕。正是废黜了立嫡长的继承问题,清朝前期所拥立的皇帝多是有智慧、有能力、有手腕的太子。正是这个原因,不是嫡长的顺治、康熙、乾隆等有能力的皇帝得以继承大统,从而保证了清朝政权长期稳定。
上一篇:自从去医院把血糖控制好后,为什么现在肚子一饿就会出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