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周瑜辅助孙权却不专权,是讲义气,还是实力不允许?
孙权,实力,他的周瑜辅助孙权却不专权,是讲义气,还是实力不允许?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周瑜与孙策
周瑜和孙策同年出生,又都是少年英雄,惺惺相惜,美名播于天下。周瑜首先慕名拜访孙策,劝孙策带母亲和弟弟搬到庐江舒县居住,并把自己的大宅子让给孙策一家居住,两家相处得很好,可是没过多久孙坚死了,孙策一家便离开了庐江。
孙策在袁术手下效力,始终觉得袁术不是成大事的料,所以一直在找机会另起炉灶。孙策向袁术请命东渡长江,先后袭击樊能、于糜和当利口的张英,并且大败扬州刺史刘繇。在这一系列战斗中,周瑜利用从父周尚丹阳太守的权力,给了孙策很大的帮助。袁术称帝后,手握重兵的孙策乘机与袁术决裂,他开始在江东开创自己的一片天地,而此时的周瑜正在居巢做县官,“身在曹营心在汉”,无时无刻不在想找机会来投奔孙策,在此期间,他还认识了另一个重要战友鲁肃。
公元198年,周瑜和鲁肃终于回到了吴郡,孙策闻信,亲自迎接,并授予周瑜建威中郎将、建造府邸、赏赐财物,以感谢他当年出兵相助的恩德。孙策曾说“周公瑾雄姿英发,才能绝伦,与我有总角之好,骨肉之情。”
江东有美女二乔,大乔嫁给了孙策,小乔嫁给了周瑜,从此孙策和周瑜成为连襟,由挚友升级为亲戚,更加巩固了两人的关系。
周瑜眼中的孙权
孙策英年早逝,江东失去一位明主,周瑜听到消息急忙带着军队回来奔丧。之所以急忙,一是因为失去了一位挚友,二是因为要回来稳住局面。
孙策临死前把事业托付给孙权,嘱咐孙权重用周瑜,“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周瑜对孙权的评价也很高,他认为孙权性沉稳,又能广纳贤良,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良主。周瑜曾经说,古往今来,不仅仅是明君选择良臣,良臣也要选择明君要成就大业,君臣就要相互依赖。
孙权掌权时还没有称帝,只是一个将军,但是周瑜对待他的礼节却是像对待君主一样恭敬。
总结
孙权上位时,周瑜的地位已经非常高了,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威望甚至盖过了孙权,谋略江东无人能敌,手里又有军权,如果这时候他想取代孙权成为江东之主,相信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这说明他完全有实力专权,可他没有这么做。
正史中的周瑜,并不是《三国演义》里说的那个心胸狭窄、嫉妒心强、被诸葛亮气的吐血的东吴大都督,而是“性度恢廓”、“实奇才也”这些都是对一个人的极度赞美,能得到这样评价的人,不管是才能上,还是人品上,一定是达到了非常令人敬佩的境界。
在才能方面,周瑜敏锐地洞察到谁可辅佐,谁不值得辅佐。袁术的实力一度非常强大,但是他一开始就认为袁术成不了大业,毅然离开了他,果然袁术覆灭;十几岁的时候与孙策相识以至惺惺相惜,毅然投身孙策的创业队伍中,果然帮助孙策打下一片江山;同样看好孙权,虽然没有辅佐他很长时间,但孙权果然没有辜负周瑜的眼光,让东吴雄据江东数十年。
在人品方面,周瑜出身宦官世家,从小受到的是忠君爱国的教育,有着高尚情操,并不想取代孙权成为江东之主,对权力的欲望也并不强烈,更何况他的地位本来就非常高了,他毕生奋斗的目标是让吴国逐渐强大,有朝一日能够一统天下,尽情施展他的“王佐之才”。
因此我认为周瑜不专权并不是因为没有实力,也不是因为讲义气,而是他心里有自己的理想,这理想并不是权力和欲望,他有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且一直在坚持。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周瑜不仅有谋略,才华出众,还与孙策有“总角之好”关系莫逆,对孙权忠心不二。因此,孙权对周瑜也十分信任,说言听计从实不为过。
1.孙权对周瑜的猜忌可以找到史料上的支持。比如,赤壁之战,以周程互为左右督,显然为的是牵制周瑜;孙权不采纳“徒备置吴”,也表明他对周瑜不放心,担心周瑜挟枭雄以令关张而独立做大;周瑜取蜀非要带上姓孙的孙瑜,也是为必免孙权疑心。
2.孙周关系中知遇是主流,猜忌不挡知遇。反正我个人对“将兵赴吴引来君臣失和”之类说法很反感,也不同意周瑜自孙策死后就一直在孙权的猜忌下艰难创业、夹缝求生。我认为孙权总体上善于用人的君主,尤其在其青年时代,孙权有孙策的风格,亲近臣下,讲义气。当然,也长于玩平衡,玩权术。孙权青年时代亲臣多一些,晚年玩权术整人多一些。
3.周瑜对孙权的影响力很大。不质子、赤壁之战,都听从周瑜。可以说明周瑜对东吴的整体策略有决定作用,“言必听,计必从”不是虚言。从《三国志》里周瑜与孙权说话的口气看,周瑜有左右孙权、控制孙权的霸气。
4.、孙权对周瑜是有感情的。从小认识的朋友多半感情好,加上是大哥的好朋友。如果没有感情话,周瑜凭什么那么卖命?而面对周瑜的忠诚和功勋
孙周之间不是瑜策的关系那第纯粹。有亲切和知遇,也有君臣是不可避免的争斗,但确实也很让人动情。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周瑜没有足够硬实力取代孙权。历史上对周瑜的定位是韩信、英布之流,属于诸侯级的英杰人物,这一点孙策、孙权、刘备、步骘、诸葛瑾都认可。周瑜的政治眼光非常敏锐,他反对孙权遣送人质和赤壁主战都能看出周瑜从不图谋短浅的目标。
但题主首先要搞清楚一点,政治家不一定就要当最上面那一位,最主要的是能够展现自己的能力,历史上有很多君主能力比部下弱的情况,包括乔布斯最初的苹果电脑也是拉着别人来完成,人的能力不仅于技术方面,超越时代的思维更重要。
在历史背景下不是所有人都为了什么一统天下而奋斗,人应该找到自己的定位。东汉末年中一手扶持幼主刘璋上位的赵韪最终兵败,这正意味着他目光短浅,认为刘璋暗弱无能,自己深得人心就以为能解决一切,结果被刘璋的部队所击溃。周瑜没有足够的兵力作为支持,对方的幼主换做刘璋,周瑜会和赵韪同一个下场。孙策刚死的时候周瑜可还没有那样的威信可以左右江东政权,四大重臣中张昭、吕范、程普对孙策还是相当忠诚,除非张昭支持周瑜,吕范、程普、董袭就没什么事了。
上一篇:因疫情,累犯取保候审了,疫情结束一定会判实刑吗?为什么?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