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什么有些人评论《西游记》或者《封神演义》的时候,喜欢胡编乱造?
西游记,封神演义,神话为什么有些人评论《西游记》或者《封神演义》的时候,喜欢胡编乱造?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研究四书五经,肯定要尽可能地寻求原意、真意,不能望文生义,也不能添油加醋。而《西游记》《封神演义》原本就是小说,我们今天认为它们是经典文学作品,但在当时它们就是娱乐之作,我们不清楚作者是否真的另有深意。
比如孙悟空,有的研究者认为它的原型是印度神猴哈奴曼,如果你认可这种解读,自然会觉得很有道理;不认可,就很容易视之为“胡编乱造”。也有人认为孙悟空是大禹的后代,因为大禹的妻子成了望夫石,而孙悟空是石头里蹦出来的,还能操控大禹留下的定海神针:这算不算胡编乱造呢?见仁见智吧。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评论那有什么对与不对的,不同的人,不同的处境,不同的经历,不同的生活环境,造就了看待事情的角度不同,矛与盾只是看待事物的本质角度不同一样的道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因果传承,正迎合了时代的需求。
中国古代神话大致可以分为四大体系:上古神话、宗教神话、民间神话、小说神话。
首先,《西游记》和《封神演义》属于粘合了上古、宗教、民间神话的小说神话。虽然前者依据的是唐朝玄奘和尚取经,后者脱胎于商周时期的武王伐纣,但根本重点是两书中的神话人物天然具有一致性。
比如都有的哪吒、二郎神。比如西游记中的观音菩萨在封神演义中就是慈航道人、普贤菩萨就普贤真人。
而且吴承恩是1501-1582年、许仲琳是1560-1630年,看得出《西游记》早于《封神演义》成书几十年。所以,《封神演义》如果参考过《西游记》也不奇怪。
其次,即使两本小说都是通过上古、宗教、民间神话传承而来,但是如何演变却大相径庭。不过有一点是相同的——让三类神话交叉延伸。
既然明朝的吴承恩、许仲琳能够利用三类神话自由创作,那么今天的网文作者、读者同样可以随意串合《西游记》、《封神演义》这种小说神话。
进一步讲,《西游记》、《封神榜》翻拍过多次,本身的创造能力已非常有限。
如果再有人结合上古神话、宗教神话、甚至诸如民间神话《白蛇传》等,说不定会将中国四大神话体系珠联璧合,最终打造出合乎逻辑、跟紧时代、面向世界的完整IP。
比如已现苗头的封神宇宙……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确是,随着自媒体的疯狂发展,网上出现了很多对古典名著《西游记》和《封神演义》的过度解读,有的还勉强看得过去,有的纯粹就是胡编乱造,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想有以下两点原因。
一是《西游记》和《封神演义》这两部小说知名度太高了,有利可图。
正是因为这两部神话小说故事太精彩了,可谓家喻户晓,老百姓大都耳熟能详,所以那些胡编乱造的创作者为了吸引眼球,提高点击率,赚取广大网民口袋里的银子,就利用这两部小说作为基础素材来进行创作,以满足那个喜爱猎奇读者的市场需求,哪怕读后遭到诽腹。于是,各种令人大跌眼镜的评点都出来了,什么菩提祖师就是太上老君,红孩儿是太上老君的私生子,等等脑洞大开的说法大行其道,归根结底就是利欲熏心。
二是《西游记》和《封神演义》里的神话故事本身就是融合上古神话和宗教神话来讲述的,有很多不完整的部分,就无形中形成了很多“坑”,于是那些胡编乱造的创作者们就有了大量的“填坑”素材,就滋生了过度解读的土壤,导致各种胡乱解读的文章。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展示自己与众不同,个人认为看书拿放大镜看,说明你认真,要是拿显微镜看,那就是时间太多,闲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小说其实也是一种“胡编乱造”。正统分析这些小说,早都耳熟能详,不再新鲜。标新立异和过度解读,才能与众不同!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评论小说,胡编乱造没什么的,能自圆其说,能让觉得说的有那么点道理,就可以了。大家都是来凑热闹消遣时间的,没必要讲严谨。如果能够悟出什么大道理,那也是读者个人的本事,分享出来,也是一种贡献。从不同角度去解读一部小说是无可厚非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