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红楼梦》“字字看来皆是血"的血只是作者的心血吗?
红楼梦,贾母,王熙凤《红楼梦》“字字看来皆是血"的血只是作者的心血吗?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细品红楼,你才会明白其中的心血。
要深入理解这句话,首先你要了解曹雪芹的家事。曹公少年富贵繁华,后来却家道中落,穷困潦倒,后来幼子夭亡,不到五十岁逝世,留下未完本红楼梦,成为永久的遗憾。
也正是经历了生活的大变,曹公才感于过往,叙写红楼,为闺阁立传。“知我之负罪固多,然闺阁中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矣”,这也是红楼梦的伟大之处。
具体你可以读一下脂评本。脂砚斋据传是曹雪芹的叔父,也传是书中宝玉的取材。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何止是作者的心血。
这种旷世未有的绝代文本,只能是这样的千古奇才才有可能历经艰苦卓绝的努力创作出来。这里面,饱含了作者的激情和意念,也浸染了作者矢志不移的至诚热血,说它是用鲜血铺就的华章一点也不为过。
但这里,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作者通过文本给我们传递出来的那个社会状态和生存现象,给我们呈现的一幅热血浓情的风物画卷。
屈指算来,作者给我们营造的意境氛围,不都是在这种浓情的状态下,鲜血凝结成的残酷现实吗?
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和信仰不相信作者的一腔热血和吃人现实带给我们的无以复加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
看似浓情婉约、风月惨淡,说不尽花前月下的柔情蜜意,道不尽风月场中的悲欢离合。这样的氛围和情境让我们体味到了比鲜血更为炽色的热血情怀,这也是作者努力给我们带来的阅读体验。
这样的体验却让我们一直为之颤栗,为之倾倒,为之挂怀。
这种挂碍,难道不是我们的热血汇聚成感知与彻悟的心血吗?没理由啊!
所以说,作者开篇中写到的那句话绝不是虚情假意的矫情妄语: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图片来自网络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字面意思看是作者的心血,其实也是当时时代背景下民众的一种隐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不是,而是作者的心态,他有很多东西想告诉世人,但又没办法用直言告诉?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红楼梦》中的血泪,既有作者的血和泪,也有书中人的血泪。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都有吧 不仅是曹雪芹写作的心血 也是贾家一步步衰败的血泪之路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不是作者的心血,而是文字背后的内容。
古之文人对自己的作品,无论付出什么心血,或怎样呕心沥血经营,自谦一声陋文,既是对读者的尊敬,所显示的也是自己的人品。
此书的凡例,就好比是一座迷宫,不是读通其表面文字就能了事的。“红楼梦旨义”之后,有空格,胡适加了一个“多”字,人们便不再深究,鄙人试补充之“(观)是书题名极(有深义),红楼梦是总其全部之名也。”
红楼梦是一部有背面的书,此书作者在强调要观其背面的同时,又说“不敢稍加穿凿”,即实录其事,而批书人对此又多有“指示”,比如,凤姐点戏,脂砚执笔;林如海,学海文林之意等等。今之阅者不知其义,不是妄加猜度,就是“附会”己意。有此一部书在,胡适之流却说什么可资考证的材料太少,世上没有比此说更加可称之为咄咄怪事的了。
怎样求其背面?首先不是在此书表面深挖、附会,比方说找什么富贵家族,又是曾经富贵过,然后败落了,或此人与现实中的某人自认为有什么关系,等等。古人设谜为文,必有谜格,知其谜格,其谜立解,例,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打一成语,围棋格),谜底为心腹之患。心腹谐新妇。而此一篇凡例,就好比揭示谜底的谜格。世人之所以不知此书,就如开锁而手中没有钥匙,解谜而不知谜格,老实人在门墙外偷窥几眼杏花,蛮牛则冲进店里一通乱撞,自以为已经进了门,再一看,进错了字号,这样的人是唤不醒的,不是已经懵了,就是里面的饲料正香甜。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