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汉族这个名词是如何产生的?
汉族,华夏,民族汉族这个名词是如何产生的?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汉族这个名词是如何产生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汉族之词,来自于汉朝时期。
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丝绸之路。在和其他国家民族自我介绍时,说自己是大汉臣民。
久而久之,其他国家就称呼我们为汉人,我们也接受并且认可这个名称。
汉族也从那个时代开始走了出处。
另外一个是汉武帝驱赶走了匈奴,匈奴又给欧洲土著带来了巨大的创伤。欧洲人问匈奴为什么来欧洲,匈奴人说是汉朝把自己赶走了。
所以中东以及欧洲,对待当时的汉朝还是很向往和崇拜的。
再有唐朝文化鼎盛,中国为世界输出了精美的丝绸和瓷器,所有就有了英语中的china的叫法。
现在全世界有华人的地区,大部分都称自己为汉人,另外还有称呼自己为唐人的说法。
就是汉唐时期,中华文化影响了世界。所以汉唐也是国人喜欢的自称方式。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汉族是世界上最大的民族,也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的主体民族。 距今大约五千年前后的炎黄时代,是中华文明大门开启、曙光初现的时期。炎帝、黄帝都是部落或部落联盟的首领,是那个时代杰出人物的集合体。炎黄时代农产品已相当丰富,社会分工、社会分化比较充分,战争频繁发生,人口流动加剧,规模较小且散布各地的部落开始融汇、重组成规模较大的部族集团。炎黄时代究竟有多少部族集团,已无法确计,但在各个部族集团后来以炎黄集团为核心聚合成华夏族这一点上并无分歧。
华夏族实体形成于夏朝建立以前,而华夏族得名则在夏朝建立以后。商灭夏后,商人成为华夏族的主体,周人灭商后,周人又成为华夏族的主体。夏人、商人、周人共同构成了从炎黄部族发展而来的华夏族的主体,并不断融合蛮、夷、戎、狄等“四夷”之人,至周代时已形成以中原地区为中心,以礼乐文化为纽带,自称“华夏”、“诸夏”、“中国”的民族共同体。先秦时期形成的华夏族到了秦汉时期演进为汉族。可以说华夏族是汉族的雏形和前身,“华夏”是汉族最早的族称。“华夏”最终被“汉族”所取代,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仍然起着汉族别称的作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百家争鸣,各家虽因理念不同而相互辩难,但却普遍表现出对大一统的向往。大一统观念的产生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趋于统一,以华夏族为核心的各部族之间交往频繁不断融合的产物,同时又加速了秦汉大一统局面的形成,为华夏族过渡发展到汉族,“汉”取代“华夏”成为汉民族族称奠定了基础。
秦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帝国。由于强大的秦王朝威名远播,所以周边各族、各国都称中国人为“秦人”,直到汉代时仍有“秦人”之称,但秦毕竟短祚,比不上代之而起的汉王朝统治绵长,故而“秦人”实际上只是从“华夏”到“汉人”之间的一个过渡,最终成为汉族族称的不是“秦”而是“汉”。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汉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是世界民族之林中人数最多的民族,那么,“汉族”这个名词是从何而来的呢?这就要从“汉”字最原初的意义说起; “汉”字从早期的金文、小篆一直演变到楷书,左边的形符始终没有变化,显然与水有关。“汉”字的本意就是一条被称作“汉”的河流“汉水”,也称“汉江”。 汉水是长江的一条最长的支流。它发源于陕西省的西南部,流过秦岭与大巴山之间的汉中盆地后进入湖北,在武汉注入长江。两千多年前,汉水的上游地区因为一个叫作刘邦的人物而开始出名。 刘邦当时被封在这里作汉王,他以这个富庶而又易守难攻的偏僻地区为根据地,与西楚霸王项羽争夺天下,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楚汉相争”。当刘邦击败项羽登上皇帝宝座,他便以它的发迹之地来命名这个新建立的王朝。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继秦之后的又一个统一国家,是当时的世界上与罗马帝国并列的强国。正是在这个公元前后延续了四百多年的朝代,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一些源远流长、根深蒂固的传统——孔子的学说开始主导国家的意识形态,礼乐教化成为统治的重要手段,文官制度完成了初期建构。在这片文明富强、幅员辽阔的国土上,大一统的国家观念逐渐深入人心,终于不可逆转地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正是在这个时期,与汉朝人作战的匈奴人,开始称汉军士兵“汉子”,这种称呼后来为契丹人、蒙古人、以及边疆地区其他一些民族所沿用,往往称中原民族为“汉人”,这就是现代“汉族”称谓的由来。因此可以说, “汉族”这个名称来源于一条河流与一个朝代,也来源于各兄弟民族的交往。 自80年代以来,汉中学者陈显远等提出汉族之名称源于汉中,其说引起社会重视,在一定程度上为社会所接受,然亦有争议或怀疑者。为此,特辑录以下资料以供研究: 《辞源》载:“汉,民族名。因汉代声威播于国外,外人称中国为汉。”中华书局《文史知识》杂志1984年第8期载著名史学家李一氓文章《试释汉族》认为: “汉”原非族称,刘邦定国名为“汉”,当时比邻国家或民族称其为“汉人”,意为“汉国之人”,并非谓汉族。经过魏晋南北朝与鲜卑族对称,直至清代与满族对称,汉作为族称就肯定下来了。作者强调民族形成与民族融合的联系,辛亥革命民族融合过程最后完成,因此,确切意义上的汉民族成立了。 商务印书馆1936年出版《中国民族史》一书谈及民国时确定我国民族名称时说:“因汉代年祚之久,兵力之强,与他族接融之繁,故汉之朝代名遂兼用为种族名,于是华夏之名遂再变。自此以后,汉虽灭亡,然汉族之名称历代不改,沿用至今。”汉族,则汉亦虽属历史上之名,然发生在华夏之后,且沿用至今,较华夏之称更为普遍,而汉以后别无可以代替之名,如‘唐人’之名,使用亦不广,重造新名实行不易,故只有用‘汉族’之名较为适当。在本书中使用之例,则汉以前只称华夏系,汉以后则称汉族。”南宋诗人陆游诗云: “岂知高帝业,煌煌汉中起。”辛弃疾《木兰花慢·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词云:“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耶非?”可见在南宋以前,汉中就被认为是汉家的发祥地。 汉水-汉中-汉王刘邦-汉朝-汉族。“汉族”之称谓实与汉中有直接关系。 华夏民族中汉族占了十之八九,汉族是古华夏族的传承。 我国最早的文化典籍《尚书·康诰》上记载:“丕显文正,克明德慎罚,用肇造我区夏”。《立攻》篇也说:“乃平我有夏或商受命”。那么夏族到底是什么人呢?孙星衍在《尚书今古文注疏》释闩:“夏者,《说文》:‘中国人也。’”之所以称为华夏,见于春秋时成书的《友传》。据其记载,襄公二十六年“楚失华夏,”定公十年“裔不谋夏,夷不乱华。”这些都是在先秦之前记载的有关汉族、中国人的称谓华夏族就是汉族的古称。 秦末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以刘邦领导的汉军统一中国而告终,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华夏族经秦时的发展融合,到此时已成为多民族的统一民族,“秦人”(华夏族)随汉朝建立而称为“汉族”。“汉”的称谓,据《史记·项羽本纪》载:公元前207年,项羽率军进入咸阳,秦王朝灭亡后分封天下诸侯,封当时的刘邦部为汉军,封刘邦为汉王,居巴蜀之地的汉中,刘邦建国后就叫汉朝。汉朝的多民族封建国家通称为中国,意为“中原之国”。 而汉朝的对外政策也由于当时的国力微弱,强调内外政局的稳定,与民休养生息,以“和亲”“绥靖”政策加强了与境外他族的民间交往,这种交流融合也逐渐形成了外界对中国华夏之族的统一看法和形象,于是“汉族”的称谓也流行于此时。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