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在梦中”,你是怎么理解此话的?
浮生,禅师,梦中“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在梦中”,你是怎么理解此话的?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在梦中”,你是怎么理解此话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有关“人生”的一系列问题,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看法,或显浅易懂或晦涩难懂:
芸芸众生
“人的一生到底为何而活?为何……?”不断地拷问自己,试图找到答案,找到一个让自己觉得人这辈子活着,就该读书、工作、结婚、生子、退休……过着跟他人相似轨迹的人生的理由!
想必,大多数人都曾对“人生”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都试图去寻找一个能说服自己的理由,试图去寻找内心的一份解脱!
得道之人
从“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在梦中”此句,我猜想得道之人关于“人生”的看法:
人,赤裸裸地来到人世,最终离开时,什么也带不走,仅是在这个过程中,有着喜怒哀乐之感,这无疑如同梦境一般,醒来了,就什么都不存在,因而不必纠结有关虚浮的人生的事!
是现实还是梦境?
我知道把“浮生”当“梦”对待,人会活得自在,也曾试图告诉自己,让自己相信这一切均为梦境,无须活的太“认真”了!然而,因为没有那样的胸怀,现实中的自己却活的那般的在意……
是现实还是梦境?能渡得了自己的,赶紧渡吧……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权请告知删除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在梦中”怎么理解这句话?
这句话出自唐朝鸟窠神师的一首偈语。
来时无迹去无踪,去与来时事一同;
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在梦中。
全诗大概的意思是:人的生与死都是毫无踪迹可寻的,不知道从哪里来,也不知道走向何方。在生死之间,只有人生的迷惑大家是相同的。如果不能看破生命中的迷惑,那么人就会在迷惑中一再沉沦。
这首鸟窠禅师的偈语化解自《金刚经》: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是劝谕世人,生命无常,人生如梦,珍惜生命。
当年,唐代诗人白居易与鸟窠禅师结识之后,经常问禅于他。有一次,白居易又去拜访鸟窠禅师,他看见禅师端坐在鸟巢边,于是说:“禅师住在树上,太危险了!”禅师回答说:“太守!你的处境才非常危险!”
白居易听了不以为然的说:“我是朝庭官员有什么危险呢?”禅师说:“薪火相交,纵性不停,怎能说不危险呢?”意思是说官场浮沉,勾心斗角,危险就在眼前。白居易似乎有些领悟,转个话题又问道:“如何是佛法大意?”禅师回答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白居易以偈语请教鸟窠禅师:“特入空门问苦空,敢将禅事问禅翁。为当梦是浮生事,为复浮生是梦中。”禅师以偈回:“来时无迹去无踪,来与去时事一同。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是梦中。”
从上面的故事中,禅师是想劝解世人能够消除恶念,积极的行善,人间就不会有邪恶,这个社会就会充满爱。不要沉沦在欲望之中,不要执着妄取,顺其自然,用一颗平常心看待世事万物,才能得大自在。
可我们的人生冲满了各种俗望,只要尝到一点甜头,就忘记了各种危险,我们的人生就是在各种被动中循环,哪里又有半点自由?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是唐朝诗人白居易向鸟窠禅师请求解惑时,鸟窠禅师所给出的一句偈语。
白居易与鸟窠禅师结识之后,经常问禅于他。有一次,白居易以偈语请教鸟窠禅师:“特入空门问苦空,敢将禅事问禅翁。为当梦是浮生事,为复浮生是梦中。”
鸟窠禅师以偈语答曰:“来时无迹去无踪,去与来时事一同。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在梦中。”
意思是,人生来是悄悄的,没有踪迹,死了化为尘土,也没有踪迹。不管是生来还是死去,都是赤条条的来,赤条条的去,什么都带不走。所以为什么还要在意浮生俗世呢,因为这大千世界,这浮生都像是一场梦。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是梦中”来自唐朝鸟窠道林禅师的偈语:“来时无迹去无踪,去与来时事一同。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在梦中。”此偈语化自《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其实此偈语最重要的词汇是“浮生”。第一句的浮生是广义的指代人生、世间,第二句的浮生是狭义的个人的一生。禅师就是奉劝凡人做人洒脱一些,不要计较、纠结尘世的一些小事,哪怕大灾大难,比如地震、疫情,总有一天也会过去、结束,更何况个人的一点得失,如果都放在心上,岂非折磨自己吗?此生就当作来体验一次,到最后你会发现这好像是睡了一觉,做了一场梦而已,人生很快就结束了。所以,人要学会看淡一些名利,想想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就能知足常乐,不会陷入六道的痛苦轮回中。再进一步认识事物的自然规律,劝谕众生,“浮生”是大千世界的幻境,对待人生的各种变化要学会适应和调整,修炼到随遇而安、宠辱不惊、自在逍遥。总而言之,禅师的偈语见仁见智,体现了个人对生命的态度。
另外,禅师是话里有话,请看看扩展资料。
扩展资料:这句偈语源自鸟窠道林禅师与大文豪白居易对禅的故事。杭州西湖喜鹊寺的鸟窠禅师,本名道林,谥号圆修。《五灯会元》记载,道林禅师在秦望山的一棵松树上端坐修行,犹如鸟在树上结巢,时人称其为鸟窠禅师。禅师道行深厚,时常有人来请教佛法。某日,白居易来松树巢下拜访禅师,只见禅师坐在摇摇欲坠的鹊巢边上,便道:“禅师坐在树上,太危险了!”
上一篇:在拍星空时曝光参数相同,索尼6400和A7m3效果差距有多大?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