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白起坑杀四十万降卒,是否与秦国的军功制度有关?
秦国,军功,赵国白起坑杀四十万降卒,是否与秦国的军功制度有关?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以上评论只是我本人和一些其他作品的猜测,毕竟一代战神的想法又岂是我们可以随意猜到的,当时的历史背景也非常复杂,任何一种断论和猜测都仅仅是后人的猜测,不能当真!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秦朝一代猛将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国降兵只是担忧他们以后会降而复叛,又为节省自己军队的粮草,所以才下令将赵国四十万降兵败将全部坑杀,从此也得了“杀神屠夫”之号,但与秦朝军功制度无关。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首先与军粮有直接关系,秦军本身带的粮草就不多,如果此时再要拿出更多粮食供给赵国四十万降卒,很难维持到白起回兵秦国,弄不好自身也会引起秦军兵变或其他战局哗变。
其次如果放了降卒,让好不容易打败的战国恢复兵源,这与秦国打败最强六国之一的国策有冲突,而且这四十万降卒如果正常后代繁衍,不出二十年赵国至少又多出了四十万人的兵源了。
再就是如果四十万降卒发生兵变或者与赵国同时策变,白起都在担心发生很多对秦国不利因素,因此采取了坑杀降卒的行为。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没关 跟赵国有关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可以肯定的说,这个和秦国的军功制度无关。
那么白起为什么要杀掉四十万降卒?要知道,古人是讲究“杀降不祥”的。
原因只有一个:
资源
战争打的是什么?敲敲黑板:战争打的是资源。
秦赵两国在长平扎堆,一扎就是近两年时间,一扎双方就是近百万人。吃喝拉撒,需要消耗多少资源?
廉颇、赵王,以及后来的赵括,都知道耗不起了。可是你耗不起也得耗着!廉颇“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不鸟赵王,就是不和秦人战。赵王急了,我这里找别的国家的哥们借粮都没人借给我,你还不出兵?再拖下去,我没粮了!换人。
赵括上去了,他知道这仗是打也得打,不打也得打。
其实赵王光想着自己撑不住了,没想到秦人也一样在撑着。当然了,赵军的后勤补给线比秦军的是要长一点,难一点,这个是实情。但也只能说补给上,秦人比赵人好那么一点而已。
结果,赵括带着人饿了四十多天,打了四十多天,顶着“纸上谈兵”的帽子,败了。真比窦娥冤啊。
好吧,你白起俘虏了四十多万饿的嗷嗷叫的赵军士兵,怎么控制其中的风险?
留给白起的答案只有一个:杀俘。这样才能摆脱自己的困境。
秦军也要吃饭不是?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肯定地说,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一,有关记载“坑”作“阬”。它们在古汉语里面是通假字。
从这两个字的偏旁部首分析发现,它们都是指坑杀。当然为了简单省事,一般是杀死了之后,把死者埋掉。但是“阬”比“坑”多一个环节,那就是把部首之“⻖”——耳朵割下来。割下耳朵的目的就是计算功劳,这样一来,在司马迁的《白起王翦列传》和《卫将军骠骑列传》里面的“执卤献丑”就应证了“耳朵”记功的确实性。
二,那么,长平之战后,白起坑杀赵军四十余万,必然与秦国商鞅变法的军功有因果关系。
毫无疑问,白起杀俘就是为了给士兵们计功。
商鞅变法的核心内容就是军功爵制和耕种粮食。商鞅的军功爵制明确规定,得敌人一颗人头,就升一级。杀敌人越多,得到的爵位就越高。秦国的军功有几乎二十级之多。只要有足够的人头,都可以升上去,还可以封君。白起就是因此封武安君的。
在秦国征战的初期,他们敌人的头割下了,别在腰间,但是,这些人头到底还是有重量。士兵如果继续作战,必然有些妨碍。所以,后来变成割敌人的耳朵——左耳朵为准。
三,前着把人头记功后,没有用处了。他们就挖坑埋了。但是,为了威胁,恐吓敌国民众,他们就把这些人头做成京观。
这种处理战场方式,历来被视为恐怖手段,令人痛恨。但是,古代的统治者为了激发士兵的战斗积极性,特别是为了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对军功特别热爱。有的将领,为了得到军功,没有敌人可杀,就杀老百姓,用无辜的老百姓来成全他们的军功,然后得到封赏。
秦昭王时代,为了军功而杀三晋,楚国的的士兵,是人屠白起的拿手好戏。
这些都是商鞅的军功爵制惹的祸。长平之战的几十文赵国士兵,如果知道会是这样的结局,为什么不殊死搏斗,战死总比被屠杀更强!
上一篇:油性皮肤需要用补水仪吗?怎么样?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