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明朝内阁是否有丞相的权利?有何依据?
内阁,丞相,皇帝明朝内阁是否有丞相的权利?有何依据?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是君临格史,"格物致知,格史明理",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弄清楚两个概念,一是何为"丞相",丞相有哪些权力;二是内阁是如何形成的,内阁有哪些权力。
一、丞相与宰相、相国与相邦的关系
"丞相"与"宰相"、"相国"与"相邦"是我们经常在影视作品中听到的名称,许多人把这几个称呼混为一谈,其实,它们四者之间并不尽相同,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下面先由我来介绍下吧:
丞相:顾名思义,“丞”字,有帮助、辅助的意思,“丞”与“相”结合,表示辅助"相"工作的人,这里的"相"指的是"相邦",即"丞相"是辅助"相邦"工作的官员,也可以说是"相邦"的下属。相邦:“相”,有仔细看的意思,"相邦"即协助帝王治理国家的官员,是百官之首,简称"相"。
相国:相国与相邦意思相同,汉朝时,为避汉高祖“刘邦”的讳,后世将“相邦”改称为“相国”。
宰相:“宰”原义是祭祀时掌管宰杀牲畜的人,后来引申为主持、主管的意思。“宰相”即辅助帝王、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员的通称,它并非正式的官名,而是对掌握最高权力官员的一种通俗称呼。
总结:"相邦"与"相国"是相同的,是百官之首的正式官职,"丞相"是辅助"相邦"的下属官职,"宰相"是人们对掌握最高权力宫员的俗称或尊称,不属于正式官职。
二、丞相的历史沿革
"丞相"和"相国"只是古代官僚体系中的官名,一种称呼而已,他们的手中的真实权力在不同时期却有很大差别。
"丞相"作为"相国"的属官,它的权力最开始承接自相国。
“相国”之职起于春秋时期,初称"相邦",秦汉时期作为百官之长,是皇权之下第一人。“丞相”作为“相邦”的副手,辅佐相邦处理政务。秦国最后一个“相邦”是吕不韦,吕不韦被免职后,赢政认为相邦权力太大,不再设相邦之职,其权力由左、右丞相分之。汉承秦制,依然设置“相邦”,同样“丞相”依然是相邦的副手。西汉第1任相国是韩信,曹参、萧何、樊哙、周勃等开国功臣都曾任相国之职,丞相作为相国的辅官也一直存在。
“吕后”当政时,大封诸吕,吕产任相国,“诸吕之乱”平息后,为“避忌讳”,相国之职空缺,仅保留丞相之职,履行"相国"职责。
汉哀帝时改“丞相”为“大司徒”,一直到建安12年(公元208年)曹操复任“丞相”之职。(期间只有董卓权倾朝野,曾自任“相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只有权臣才敢担任丞相或相国。
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未设“丞相”之职。相权由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的长官分享,即中书令、侍中令和尚书左、右仆射四人也被称为宰相。唐玄宗时改尚书左仆射、右仆射为左、右丞相。
宋朝初年采取“两府三司”制,也未设将“丞相”之职。相权的行政权、军事权、财政权分置于中书、枢密院和三司。宋神宗时,又将“二府三司制”废除,施行以左、右仆射为宰相的制度,左仆射兼任门下侍郎,右仆射兼任中书侍郎。直到南宋孝宗时期,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
元朝时,于中书省置丞相之职。
明朝,朱元璋借“胡惟庸"案,废除中书省,罢黜左右丞相,再不设“丞相”之职,将权力分至六部。
由以上的历史沿革可以看出,丞相的权力在不同时期差异很大。
有相国之职时,丞相作为相国的属官存在;
当相国之职空缺时,丞相则是事实上的百官之首;
作为百官之首时,皇权为了防止丞相权力过大,又把丞相权力一分为二或一分为三,直到明朝时,朱元璋将丞相权力一分为六。
三、明朝的内阁制度
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废中书省和丞相,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而最高决策权又收归于皇帝,六部直接对皇帝本人负责和汇报。皇帝直接掌管六部之事,也即相当于皇帝兼任了宰相的职务。
皇权虽然达到了顶峰,但军国大事非同儿戏,皇帝即使再能干,也不可能“样样精通”、“面面俱到”,于是“内阁”制应运而生。
内阁,最开始设于明太祖时期,最初的目的仅是做为朱元璋皇帝的顾问机构存在。后来,随着形势的变化,内阁的权力不断增加。
明仁宗、明代宗时,六部的主官开始“入阁”,即内阁开始拥有执行权。
明世宗时,更将内阁大学士的朝位班次列于六部尚书之前。其中“内阁首辅”更是成为百官之首,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其权力甚至可以威胁皇权。
四、皇权与相权
在封建社会,皇帝虽然至高无上、拥有最高权威,但其精力和能力毕竟有限,不能所有事项都等着他来裁决,所以事实上皇帝需要与他人分享一部分权力,以维持国家的正常运转。承接这部分权力的,通常是宰(丞)相,是故这部分权力称为“相权”。
相权,一般来说须具备议政权和监督权,二者缺一不可。宰相能够觐见皇帝,共同参政议政,对决策事项进行监督检查,同时,根据法令和制度要求,对官员执行决策的情况,进行监督考核。《后汉书》中对相权的描述:“入则参对而议政事, 出则监察而董是非。”
不管是叫"相国",还是叫"丞相",或者叫"内阁首辅",其实质都是"相权"的不同称呼而已。
不管是"丞相"独立存在,还是分为"左右丞相",亦或者"左右仆射",再或者"内阁"这样的机构,它们都是"相权"的不同表现形式而已。
五、结论
所以说,明朝的内阁与前代的丞相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它们都是相权的不同的称呼或表现形式。
您有其它看法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更多历史知识,关注我--君临格史,"格物致知,格史明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永乐中期以后,内阁职权渐重,兼管六部尚书,成为皇帝的最高幕僚和决策机构。后明宣宗朱瞻基时期,权力开始上升(三杨辅政),形成了更为完善的政务流程:全国大大小小的奏章,甚至老百姓给皇帝提出的建议,都由通政使司汇总,司礼监呈报皇帝过目,再交到内阁,内阁负责草拟处理意见,再由司礼监把意见呈报皇上批准,最后由六科校对下发。1425年仁宗朱高炽时,明仁宗因杨士奇、杨荣等为东宫旧臣,升杨士奇为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杨荣为太常卿兼谨身殿大学士,之后杨士奇、杨荣等人均兼有尚书职位,虽然身居内阁,其头衔均以尚书为尊。自此,内阁权力加重,逐渐受到重视。明代宗朱祁钰的景泰年间,王文以左都御史进吏部尚书后进入内阁,自此之后,诰敕房、制敕房俱设中书舍人,六部承奉意旨,内阁权力更大。虽有明英宗朱祁镇的正统末年的反复,可到成化年、弘治之际,内阁在已经成为足以对抗皇权的文官政府代表。正德年间,明武宗朱厚照所行之事被认为多荒谬不经。可也有有杨廷和等阁老撑着,未成大乱。明世宗朱厚璁的嘉靖时,改华盖殿为中极殿,谨身殿为建极殿,将大学士的朝位班次,列在六部尚书之前,地位大大提高。明代之内阁大学士虽无宰相之名,实有宰相之权。到嘉靖二十一年,权臣严嵩任武英殿大学士后,专擅朝政二十余年,内阁的权力已经完全与从前的宰相一样了。经过嘉靖、隆庆的发展,万历早期应该是内阁权力极盛的时期,张居正改革让内阁成为政府运转的中枢,张居正的实际上已经接近于现代首相的地位。
上一篇:为什么每天都会有多愁善感的感觉?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