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切尔诺贝利变异巨鼠真的存在吗?这附近还存在其他变异生物吗?
核辐射,切尔诺贝利,动物切尔诺贝利变异巨鼠真的存在吗?这附近还存在其他变异生物吗?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非适应性:变异不是为适应核辐射环境而改变,依然是以现有环境为基础;
不确定性:变异有可能在辐射环境中再次改变,改变是随机的。
体型巨大化的生物学来源
根据地质和生物化石推测,地球经历过一次“体型巨大化”时代。
这两个时期分别为石炭纪(3.58亿年-2.98亿年前)的“巨虫时代”和白垩纪(1.45亿年-6600万年前)的“恐龙时代”。石炭纪含氧量极高——为现在的两倍,促进了昆虫的进化;这个时期巨型蜈蚣可以生长到3m(现在蜈蚣10cm左右),蜻蜓翼展可以达到70cm(现在6cm);白垩纪时期地球气候湿润温暖,含氧量是现在1.5倍,二氧化碳量为现在的6倍;平均气温比现在要高大约4-5度,降水丰沛、植被茂密;生物的多样化没有现在丰富,恐龙作为生态圈的顶层支配者,没有天敌,食物丰富,没有生存竞争。物质和能量上能满足体型巨大化的维持,体型最大的苍龙身长可达14m。
“巨虫时代”的蜻蜓
恐龙
这两个时期各自经历过一次生物大灭绝,幸存下来的生物不断进化,形成了现在的生物多样化及哺乳动物的繁盛局面。
这些幸存下来的动物基因里留存有体型巨大化的信息,为了适应了如今的气候环境,这些信息在进化的过程中被隐藏。一般情况下,被隐藏的遗传信息不会被表达。
澳洲的“巨型”动物
澳大利亚由于板块运动从“泛大陆”的古代大陆中分离,海洋的屏障作用,阻隔了该大陆生物与其他地方生物的基因交流,很多物种一直延续下来,尽管和其他大陆的物种形态差别不大,但体型却大的惊人。
1、这种蝙蝠被称为“飞狐”,是世界上最大的蝙蝠之一。幸运的是,它们不会捕食比昆虫更大的东西!
2、这些巨大的蚯蚓能存活数年,身长可达9英尺。
3、抱不下的兔子
“返祖现象”
1、日本渔民于2006年10月28日在日本西部海岸附近水域捕捉到了一只四鳍海豚。化石研究表明海豚和鲸鱼在大约5000万年前都是生活在陆地的四足动物,如同河马和鹿一样,拥有共同的祖先。科学家认为,它们后来进化成水上动物,后腿逐渐消失。鲸鱼和海豚幼仔的后鳍位置还有突出体,但这些在出生前一般就消失了,异常基因突变可能造成海洋哺乳动物的这种古代特征“复活”。
捕捉到拥有后腿的海豚
2、1977年,我国辽宁省出生了一个全身长毛的小男孩,且随着年龄增长,毛发越浓密几乎连成一片,除了鼻尖、嘴唇、手脚掌外,全身是毛。生物学家认为,小男孩可能在胎儿时期受到异常因素刺激,造成调控基因失去控制,“多毛基因”被重新激活,就出现“多毛”这种人类祖先身体的现象。
浑身长满毛的女人
核辐射变异巨鼠存在的理论基础
据报道,切尔诺贝利事故区发现的变异巨鼠身长超过50厘米,这个体型比不上澳大利亚的巨型蝙蝠。老鼠体内本身拥有“巨大化”的基因,正常情况下,该基因被隐藏,其身体会适应所处环境和食物链地位的要求。被核辐射感染后的老鼠,若是其没有因为辐射产生生理缺陷,正好核辐射激活了老鼠祖先体型“巨大化”的特征,理论上核辐射老鼠是可以表现出“巨鼠”这一特点的。
而“巨鼠”产生攻击性则可以用生物学的观点去解释,体型巨大的生物需要更多的物质和能量来维持,表现在生物链上则是:越顶层的生物获得能量越少,攻击力越强。老鼠本身是杂食性动物,一旦无法直接从植物里获取足够的能量,就会攻击比自己弱小的动物来获取能量,在此过程中会不断定位自己在生物链中的位置。
辐射区域内其他生物的变异
有研究表明,在辐射最强区域的微生物、真菌和昆虫受到了影响,没能正常分解深林中掉落的树叶,导致落叶积累厚度比其他区域厚2~3cm;高辐射区域内的昆虫和鸟内较少,鸟类已经发现的生理变异包括生殖器官部分缺失、喙部变形、白内障、肿瘤、大脑尺寸缩减和尾部畸形等,而鱼类并没有发现明显的畸形。
结束语
核辐射对生物是不利的,基因突变产生的变异具有不确定性和非环境适应性,基因突变可能造成生物隐藏遗传信息被表达,表现出进化前的体态,有待进一步地研究和证实。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对于生物而言,变异是会随时进行的,不管它生存于何种环境。所以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附近有没有变异动物,那肯定是有的,但是说有没有“变异巨鼠”,答案是否定的。
生物的演化就在于大量个体组成的生物种群,每一只生物都会产生可遗传的变异,由此促进种群基因库的不断改变,而其中有一些可能更利于生物生存,因此相应的基因频率在种群基因库中不断地提高,最终使得相应性状在生物种群中扩散,成为一种主流的性状。而可以影响生物产生变异的因素有生物、化学、物理等各个方面,核辐射作为一种因素也确实可以引起生物变异,而且切尔诺贝利区域内也有大片森林和众多的物种,它们也会促进生物的烟花变异,所以切尔诺贝利区域内存在变异动物是很正常事情,世界上各个角落的生物都有这种情况,但是随机的变异不一定会让生物的体型巨大化。
生物体型巨大化更多地见于太空育种,是利用太空更高的宇宙辐射(β射线、γ射线等)、微重力、高洁净等因素诱导生物变异,但因为变异是随机的,变成啥样我们不可能知道,根据以往的实践,经太空环境洗礼的植物种子,有的死掉了啥也长不出来,有的会长的更旺,有的却更加弱小,只有将变异的种子种下筛选产生对人类有利性状的品种,然后经过杂交等方式使性状固定下来,成为一种性状可稳定遗传的优良品种。目前我国太空育种产生的最大的南瓜重300多斤。
单一的核辐射并不一定能使动物体型巨大化,核辐射对生物的基因有较强的伤害,有强烈的致畸和致癌作用,而且体型通常不是单一基因控制,核辐射也像宇宙辐射一样不能使生物的基因大范围突变,那只会导致生命物质改变过多而致死,老鼠的生活模式(繁殖力强、天敌众多),导致它们的体型受限,更大的体型奔跑、隐蔽可不会像小体型那么有利,更容易被捉到,而且如果巨鼠真的存在,以传闻中的战斗力加上它们自身的繁殖能力,要不了多久它们就会占据整个切尔诺贝利,仅仅是那一片森林的环境产出使不够它们吃的,必然会向外扩张。但是在切尔诺贝利周边却并未有那么多的目击事件,甚至连照片都没有留下,要知道80年代的照相技术已经很先进了。
其实老鼠也有一些天赋异禀,就像人类中的巨人症一样,个头比普通个体大很多,但是都是偶然出现,且不具备遗传或者遗传影响较小。切尔诺贝利巨鼠看样子只是一个无聊的传言,但是当地确实因为核辐射残留出现过很多畸形动物,它们很多一出生就死亡,没有长大的机会;当地周边白血病等发病率也较高一些,除此之外没有特别诡异的事情,事实上由于核辐射剂量的降低,区域内野生动植物比人类还在时更加繁盛,而也已经有人逐渐迁徙到周围生存。
上一篇:网上买20元的东西,比实体便宜吗?我不这样觉得,你们呢?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